号号 发表于 2009-2-11 12:39:56

(转)关于摄影的烦恼

摄影爱好者经常会为进步很慢而苦恼,看着别人不断进步,看着别人的摄影水平很高,而自己则不得其门而入,有些人认为是遭遇到“天花板”,到了某一个水平就无法找到提升自己的办法,可以说这个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几乎人人都会碰到。
    前几天与几名资深的摄影名家相聚,其中一位讲到了他的经验体会就是不断地对自己的片子进行挑选,按照不同的主题和各种类选择的要求来挑选。现在他主要从事摄影策展工作,经常要对策展对象的片子进行挑选,有时对一个摄影师的片子就要挑选三天,几万张片子里面挑出几十张委实不容易,如果没有以前练就的挑选片子的工夫,是无法做到和做得好的。
    针对他讲到的这个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如何提高摄影水平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现提出三个阶段的进阶方法,也就是在不同的水平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做“裁缝”,不断地裁减片子
    完成了摄影入门学习,实现了准确曝光,片质良好,掌握了摄影的初步技能方法(光圈、快门、镜头等运用)以后,就面临着如何提高自己摄影水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培养摄影的基本意识,培养对摄影教材内容得心应手运用的能力,就是实现将摄影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方法要能充分理解和变为自己从事摄影活动行为规范的目标。所以,无论是对别人的片子还是自己的片子都要经常性地按照平面构图的要求进行裁剪,找出最能表现主体和主题的画面构成,将画面中多余的部分内容去除,使画面内容越简洁越好,越简洁,意思表达越清楚。裁剪就是一个使画面不断提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用图像说话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培养视觉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摄影是对自然环境的局部提取和展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我们目力看到的东西全部予以表现,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凡是有选择就必定有价值判断,必定有判断标准来决定取舍,这就取决于摄影者的主观判断水平的高低,有没有表现价值?表现价值的大小?是作练习?还是作为作品?作练习,则什么东西都可以入画,目的是主要体验光影效果和在画面中的构成效果。作为作品,就要有进一步的选择,不仅决定于自己的主观标准,还要受到社会标准的制约。这里我们要建立三个“框”,一个框是摄影本身的规范要求,时刻检查自己的片子是否符合教材的规范要求;第二个框是视觉的框,就是我们能不能以一个戴框的眼睛来看世界,从世界的万象中找出我们需要表现和值得表现的局部内容;第三个框是在思想当中既要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的框,也要建立一个社会标准的框,社会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摄影作品(这是边界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这是出路问题)。
所以,学摄影当“裁缝”,就是要以这三个“框”来对片子作形式上的裁剪和思想上的裁剪,使自己拍出来的片子不仅有“型”还要有“神”。

第二阶段:做“图片编辑”,不断地挑选片子
    “裁缝”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单幅片子已经可以做到不用怎么裁剪,这个能力基本达到以后,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身份,“转行”作图片编辑。
当你起早贪黑、日夜兼程、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拍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片子以后,就需要你对自己的片子进行挑选,找出最能代表自己摄影水平的片子拿出来示人,或参赛、或发表、或参展等等,这时就不能还以自己的本来身份(摄影者)来挑选作品,需要转换身份,要以大赛评委、图片编辑、策展人的身份来挑选了。
不同的图片展示方式有着不同的选择标准。
    参赛作品的大小尺寸是固定的,评委的选择标准是在基本片质水平达到要求以后,主要就是看片子的“新”、“奇”、“思”等要求上,“新”是创新,新手法、新技法、新视角、新风格等,在这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奇”是表现了少见的拍摄对象,有难度的拍摄对象,题材上有突破;“思”是表现了一定水平的人文思想,图片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在视觉语言表达思想性上具有突破。
    平面媒体上发表作品,图片编辑的选择标准是片子能不能够“说事”,把要说的东西能够用视觉语言的方式讲清楚,是一件事情,还是一个场景、是一个人物、还是风俗民情等等,要能让观看者看的明白,无论是单幅的还是组照都是这么个要求。组照则还要进行编排,哪一张是主打照片,哪一张开头,哪一张(或几张)是过渡和表述过程,哪一张用来结尾。相比较的是采用故事体形式,还是散文体、记述体、游记体等等风格形式。要能够象图片编辑那样对自己的照片按照一定的专题,选出一组一组的片子备用,甚至编出顺序,标出主题图片,写出配图文字说明,写下图片之外需要用文字方能表述清楚的相关内容。
    如果图片是用于展览,则要象策展人那样挑选自己的片子,策展人选择片子首先考虑的是片子是否符合展览主题的要求,其次是考虑摄影者的个人风格,再次是考虑参展者之间的风格、作品的差异性。
日常随时随地的学习是必要的,做个有心人。看大赛公布的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评委的导向和评奖标准;看媒体刊登图片,可以看出图片编辑对图片进行组织、构思和选择标准;看图片展,可以看出策展人的选片标准和选片风格。然后以这些标准来回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模拟选择分类,进行评选,看看哪些照片达到了相应要求,哪些照片还有差距,应该怎样改进、提高自己的摄影创作水平等。
    不断地挑选自己的照片是提高自己摄影水平的必修课,也是一条迅速提高摄影水平的捷径,只有不断地挑选自己的照片,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水平高低和差距,才能找到让自己不断成长提高的办法。是成功的片子就要总结为什么成功,经验是什么,今后要坚持下去;如果不成功,问题在哪里?下次就不能再这样拍片子了。这样日积月累下去,就可以不断引导自己走向成功。

第三阶段:做“评论家”,不断地审读片子
    图片编辑做好了以后,还想再上一层楼,做一个摄影大家的话,就要让自己再转换一个角色,作“评论家”(这里的“评论家”与现实当中的摄影评论家是两个概念,并不表明评论家的水平是最高境界,只是希望摄影者也要学习评论家的评论和批评的方法,具有鉴赏的意思)。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读图时代,很多人习惯于文字表意,对文字的含义理解比较准确和透彻,但是,对于图片中所包含信息理解的差距就相去十万八千里。能不能够读图,读不读得出图片中所包含的信息,读得有多深,这是摄影者――以图片说事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视觉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抽象思维。汉语文字是表意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过来的,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对于图形信息的理解应该比注音文字更加优越。虽然如此,毕竟我们习惯了文字语言的思维表达方式,所谓读图,还是要将图片中的信息用文字语言“翻译”过来,当然还会在图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
    读图做评论家,是一个将自己的综合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摄影的、文化的、文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理论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符号学的、艺术的、新闻的、民族民俗的、地理的等等学科知识都对读懂图片信息具有帮助作用,当然不是读一张图片要用到这么多的学科知识,有所准备才能应付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读图评论需要。只有读懂了图,才能更好地评论,掌握多学科知识,就能从多个角度来读图和作出评论。
象评论家一样的审读自己的片子,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视觉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使自己逐步习惯视觉语言符号的象征意义,培养自己观察世界眼界的敏锐性和提高思想深度,对于自己选择表现题材和个人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自己将图片注入更加多的有用信息,使图片的含义既简洁明了又丰富而深刻。
    象评论家一样审读别人的片子,进行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能够读懂多少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一个测试。摄影者为什么要这样拍,这样来反映、表现,他的思想动机是什么,他做到了没有,做得好不好,他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运用了哪些表意符号,是属于哪一种风格,他有多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这样的表现题材具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是否具有普遍性,表达的思想是否具有普适性,自己应该象他学习什么?等等。

最后要说的是每一个阶段都要首先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体系,依照这个标准体系来做好“裁缝”、“图片编辑”、“评论家”的工作,并且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来调整、完善和累积这些个评价标准体系。

拖拉机 发表于 2009-2-11 15:37:10

放在《会员作品》栏目,是不是为了让会员作品更好?

地瓜叶 发表于 2009-2-11 15:59:14

有什么好烦的……

柠檬 发表于 2009-2-11 21:39:09

矫情啊

影子 发表于 2009-2-15 01:44:23

怀春的号号^_^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关于摄影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