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4|回复: 6

剧毒(ZT,太长了,先把它放在这里吧,等有时间了慢慢看)

[复制链接]

0

主题

6338

帖子

4860

积分

游客

积分
4860
发表于 2005-2-12 0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剧毒(ZT,太长了,先把它放在这里吧,等有时间了慢慢看)

作者:彼得潘
发表时间:2004-04-15  

我与无忌的故事 ——摄影发烧两年小结

2001年,有一本书(王小慧写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和一部电影(苏菲-玛索主演的《忠贞》,港译《情欲写真》),直接促成我想玩玩拍照的爱好,再加上在这之前,作为一个“驴友”,也渐渐开始不满足于用一台“美人打”的“咔博士”拍一些到此一游的照片。于是,就象所有尚未入门的菜鸟一样,要买一台显得专业的单反,才不“傻瓜”。那时候,其实还搞不懂什么是SLR、什么是RF、什么是P&S、什么是120等等,反正是要那个头上突出、镜头长长的东东。接下来是买哪个品牌,那时候真是菜,不知道世上有CMNP、更勿论ZEISS、LEICA了。只知道照相机最好的是NIKON、CANON两牌子,而CANON老在电视上看到大眼睛MM(酒井法子)做的“大眼睛”(佳能“露娜”)的广告,便以为CANON的相机也不过是适合小女生的时尚玩意。而同时,我有个“驴友”,平时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带着是一台NIKON的FM10,我一直非常喜欢听那台东西的快门声。

好了,那就“败”(Buy)NIKON的吧。收集了一些广告宣传手册,做了一些现在看来很不专业的调查,把目光锁定在F80上,理由嘛,就是性价比最高。镜头呢,基于同样理由,选的是AF 28-105/3.5-4.5,焦距合适:从风光的28广角到人像的105中长焦、还有极强的微距、成像据说很有尼康味(那时天知道什么是什么味)。同时,买了本《柯达35毫米摄影手册》开始学习一些摄影基本常识,知道了一些附件对于摄影也很重要的道理。2002年春节前,拿了年终奖,就把F80(自以为比较好学,多花近千元要了个带“s”的那种)和28-105买下了,另外,还扛了一个曼富图190NAT加141NAT的三脚架和云台以及一块保谷的偏振镜和一个吉尼福的包包回家。这下觉得该有的都有了,便一个人利用春节长假跑到广西去了,从程阳风雨桥到龙脊梯田再到阳朔,照片倒没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拍的很多(主要时间都花在与当地人民勾兑和FB上了),两个星期一共才浪费掉八卷柯达富士负片,回来冲出来一看,构图啦、色彩啦还真和以前的不一样了。如此尝到了甜头,就越发喜欢上了摄影。

就在这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色影无忌”,好了,这把完了,大家可以猜到,我开始陷进了“泥坑”,开始慢慢中某些人的毒了,开始追某些人的文字读,比如:沉稳老辣的“135F2DC”、风流倜傥的“小蔡”、放荡不羁的“化名”、不争世事的“Macrobug”等等,同时也拿着“背心”、“舟浩”等的人文照片;“暗淡里的光辉”、“听蓝”等的风光照片来陶冶一把自己的审美情操。另外,时刻打探着“C版”、“3弟”又在说些什么(这两位简直是尼康的急先锋)。而西老、急兔两位,在来无忌前就买过他们书来看过(不过是到后来才把“薛XX”、“赵X”与“Xitek”、“G2”对上号)。

好了,不在这里挂一漏万地报名字了,继续说自己的事。大约过了半年,这段时间无忌上有一贴很红,那就是“化名”的《尼泊尔游记》。我也有点磨拳搽掌地想到尼泊尔去FBFB了。尼泊尔可是个出片的好地方,加上自己也开始发烧了,所以出发前想扩充一下自己的装备。也是有福气,刚巧那个时候,我被一家大公司辞退了,拿到一小笔谴散费。出门的盘缠不仅不缺了,连扩充装备的钱也着落了。

开始行动,《漫漫器材发烧路》教导得好,镜头要往两头烧,广角镜头能表现强烈的透视感,长焦镜头能轻松地虚化背景。

于是广角一下就拿下了AF-S 17-35/2.8,那时之所以没买18-35的那个,是因为“无忌”有两句名言“偏宜买死人”、“买你买得起最好的”。直到今天,我越来越觉得这的确是对我这样的发烧友而言,在选择器材尤其是镜头时需要牢记的圭臬。而且,“CURTNER”在点评“JURA”在那篇赫赫有名的《20毫米万岁》里所歌颂的20MM/2.8头时说过,“有一支头胜过了20MM/2.8定焦头,那就是AF-S 17-35/2.8变焦头1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支完美的广角变焦镜头。

而长焦方面,却有了点麻烦。本来一眼看上的是“小钢炮”,但那时尼康正好发布了一款VR70-200/2.8G的头子,但迟迟不见上市。我还是比较看重长焦“防手振”这一点的,尽管我每次出门都会带三脚架的,但是还是有很多机会容不得你架架子。而且那时,“无忌”正开展着一嘲批XGP”的大会,说它的焦外成像不好。(唉,当你开始会看“Bokeh”了,那你就等着高烧吧。)再说,我当时想即然广角到了17,那么长焦只到200,还是短了些。当时,“无忌”里有位“洋仙”DX在做AF-S80-200与80-400VR的评测,觉得80-400VR和AF-S80-200有得一拼。于是,就买了AF VR 80-400/4.5-5.6这只头。

定下此头后还是有点心病,那就是“大光圈”的心病,凡是发烧的都有“2.8”情结(除非是定焦派的,他们更厉害,因为他们有“1.4” 情结)。另外在“洋仙”的评测里也说到80-400VR对焦速度慢了点。再说我想AF VR 80-400/4.5-5.6的Bokeh也无法胜任人像摄影。所以想再买一支光圈大一点,对焦快一点,焦外成像好一点的人像头作为AF VR 80-400/4.5-5.6的补充。查了NIKON的宣传资料,说N家有一独门绝技叫“散焦控制(DC)”专门用来对付Bokeh的,有两个“家伙”会这门功夫:105/2和135/2。考虑到我一直想买个微距头,而且很可能就是Micro 105/2.8,为了不重复焦距,便决定买135/2这支。(要想中毒此头请参看“135F2DC”的《那只“明日黄花”镜头给予的人像印象:NIKKOR AF-DC 135mm/2 D》)

这样到了2002年8月底,我就有了档次参差不齐的四支头子:

AF-S 17-35/2.8、

AF 28-105/3.5-4.5、

AF VR 80-400/4.5-5.6、

AF DC 135/2。

焦距从17到400,中长焦也有大光圈到2了,28-105带1:2的微距,风光、人像好像什么都能拍了,而且还可以把玩一下尼康公司在镜头上一些静音马达(-s)啦、防手振(VR)啦、散焦控制(DC)啦等科技体验。

好,接下来要升级机身了。其实F80s对我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漫漫器材发烧路》上怎么说的?“你开始需要第二个机身了”。《漫漫器材发烧路》毒就毒在这里,它什么都说了,但你还是要亲自“死”给它看,唉…我有那么多镜头,两个机身就方便点嘛。从F80s往上升,也就是F100和F5了(以我当时那点本事断然是不敢去买二手的老机子,如F3、F4),F5好是好,但我觉得它太大太重了,如果它的电池盒能拆能合,象EOS1V和EOS1VHS那样,我就买F5了。可惜,它不是,如果它真的如此,那它不就是F100了吗?“G2”兄说过,出门在外,哪怕轻掉1克也是有意义的。冲着机动性,我选F100。当我了解到那个拍过“阿富汗少女”的NG的老大用的就是左右两台F100后,二话没有,就是F100了。

刚才说了,去尼泊尔的念头是源自“化名”的《尼泊尔游记》,在那篇文章里,“化名”露出了“家伙”,除了一套NIKON单反系统外,还带了套G2。在“无忌”待得久了,很容易被“小蔡”他们带过去,中中“菜丝”的毒。玩ZEISS最方便上手的大概就算是G2了吧,那个“赵会计”还以这个做了ID,并在赫赫有名的《七种武器》里大书特书了G2一把。单冲G2的外观,就把我馋得口水长流。但当我冷静下来后,还是没有出手,我玩SLR还不到半年,实在是没有自信能玩转旁轴。而且,同时也看到很多人在泼G2的冷水,说“90头经常脱焦”、“35头有待提高”、“21头的取景器容易丢掉”、“AF也不知道合没合焦”…(不过,这些都是网上的观点,不是我现在本人的观点,我对G2的迷恋日久弥坚。对G2还有疑问的朋友请看目前“无忌”热播的“G2”的《G2的G2》,真是绕口!)。而在这个时候,却又看到了T3,这个T3很漂亮,更主要的是据说T3的35松纳头还好过了G35那支——后来“G2”大哥也把T3列进了他的《七种武器之三》中了——此乃后话,暂且不表。再加上我已经有了些“长枪大炮”也需要个口袋机。那就再把T3拿下吧,既可以玩ZEISS头,又可以通过T3体验一把旁轴感觉,为以后进G2打打基矗

通过半年来的学习,知道了“摄影器材要成一个系统” 的道理,以机身镜头为中心,上、下、里、外、前、后的附件也很重要。看看还有点钱,就投到附件里去。

下:三脚架已有了曼富图190,觉得还能撑得住这些家伙。关于三脚架,“无忌”上有“西老”的《说说Manfrotto 055C和190、Gitzo G1126三脚架》和“PHOTOXU”的《我的脚架之选择》,很值得推荐给初烧的色友。

上:得弄个闪光灯。CN大战中,各有胜负,但闪光灯方面,我想N还是能完胜C的。所以,即然玩NIKON,没道理不玩NIKON的闪光灯的。而且也渐渐领悟了人家高手“白天用闪光灯、晚上不用闪光灯”的道理了。好,配合F100,那就买SB80DX吧。

里:胶卷。这个要换了。我觉得有一种观念比较误人子弟,那就是“反转片只能是高手行家用的”。我直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拍彩色照片,不用反转片怎么能学好曝光?记得我刚拿到F80的时候,试练各种功能,用曝光补偿,又用ABC曝光,等负片冲印出来,愣没看出区别来。所以说菜鸟真要学好曝光,非要用反转片不可。增1/2级怎样?减1/2级怎样?什么样曝光才是自己要的?只有用了反转片才能搞得明白。负片加三减一都一个样,误差也太大了一点吧。再说,反转片的效果的确好过负片很多,那一年的四五月份,就试着拍过一卷反转,那个通透,那个惊艳…除了当时看起来比较麻烦,单就效果而言,没话说了。后来,我自个也琢磨出一道道:若要画面出彩,器材方面,机身根本无所谓,投资镜头是事倍功半,而投资胶卷则是事半功倍。好,那RVP、RDP III、RHP、E100VS就都各买一点回家吧。就在我草就此文的时候,看到G2兄在《中国摄影》上开了个连载:“兵书十二卷”,其中第一卷讲的就是胶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

外:摄影包。原来的吉尼福肯定装不下现在的这些东东了。“无忌”上说了,摄影包的投资应该和器材之比起码为1:10。那就上在烧友们中最流行的“拉圾宝”吧,当时买了一大一小两个“Lowepro”:大的是S&F Rover Light,这个包主要用来放NIKON135系统,而且上面一层可以放一些生活用品,这样出门旅行的话,每到一个地方,把我的大背囊“BIG PACK”扔在住宿地或车上,而把这个“拉圾宝”当作Day Pack。不过当时我买这个包的时候,只有Rover Ligh版,没有Rover AW版,所以我又到户外用品店专门配了VAUDE的遮雨罩。考虑到S&F Rover Light是双肩背的,拿取相机不是很快捷,所以我又买了个单肩斜挎的Lowepro Linx 160。我把T3和一台SONY的DV塞到这个小包里,外出旅行时方便抓拍一些人文照片。说实话,作为一个“色驴”,怎样合理选择出门时的背包绝对是件头大的事,当时“无忌”还没出现“HIGHMAX”的那篇经典的《严重剖析摄影包》供参考。我在包的选择方面走了很大的弯路——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前:那是指镜头前的滤镜。UV镜肯定要的,倒不是用来过滤紫外线,而是和遮光罩一起用来保护镜头的,“无忌”前辈教导过我们,如果镜头上花了血本,那么UV镜千万不要马虎。所以,基本上我在每个NIKKOR的前面都配了原厂的L 37 C,除了AF-S 17-35/2.8这支头,因为它是超广角。我给它配的是B+W的超薄UV镜。B+W大概是我这里能买到的最好的滤镜,所以偏振镜我也是选的B+W超薄型的。可能是受NG的影响,再加上我主要拍彩照,不大玩黑白的,所以各种色温镜、柔光镜、偏光镜等一概都不感兴趣。只是后来实际拍摄时候,有碰到光比比较大的场合,而我较常用的RVP又比较窄,所以,我又配了套COKIN的渐灰镜。直到现在,除了起防止划伤作用的UV镜外,滤镜我只用CPL和渐灰镜,而且用得也很少。

后:是指后期的一些设备。当时看了“无忌”上“小刀刀”的《关于幻灯片制作、收藏和观看等一些问题的常识》,加上那会儿也急着想看幻灯效果,就买了:吉尼佛95050观片箱、凯撒4✕ LOUPE和BRAUN NOVAMAT M330幻灯机。现在看来倒有点简陋了,目前正琢磨着想把放大镜和Projector升级一把。同时,为了顺应当前的数码大潮,也想再买个scan。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好,两个NIKON机身、从超广角到超长焦四支NIKKOR镜头再加上一台作SNAP用的P&S机以及一应俱全的附件…这把基本上差不多了。收拾停当,向尼泊尔进发...

另外:图片小结,请看:

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97748
把你口袋里的钞票放我口袋,把我脑袋里的观念放你脑袋!骚扰电话:139-076-265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38

帖子

4860

积分

游客

积分
4860
 楼主| 发表于 2005-2-12 00: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次尼泊尔旅行对我而言,收获非常大。其中人像照片的拍摄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是我个人最满意的一次(当然这也是拜尼泊尔人民的比较上镜所赐)。还有个收获就是:我遇到了现在的GF。

10月的尼泊尔旅行过足了拍照的瘾,回来后对照相机就更痴迷了。除了周末,每天至少都要到“无忌”来兜一圈,有事没事总在琢磨着还可以再“败”点什么东东。首先想到的就是数码相机,DIGITAL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有句话怎么说的?“与时俱进”嘛。何况在我看来,DC比FC更象玩具。而我,是个贪玩的人。记得有人统计过“无忌”编辑都用什么数码相机,结果是除了DSLR,消费级DC被选用最多的就是NIKON CP 990-995-4500这个系列。于是,便先“败”了4500回来,这台东西现在看看比较一般了,但当时在我看来却是市面上我能买得起的最好玩的一台机器了。首先,我觉得它的旋转头的设计很酷,而且它的这种设计让我体验到更多的取景方式。其次,它号称是“微距王”,由此,我拿它来翻拍的我的幻灯片,目前,我就是靠它来解决传统照片数码化的问题,尽管成像还是糙了点,下毒是不行的,但与朋友们分享一些照片却显得方便多了。另外,它还有些很有意思的功能,比如全景拼接、透视变形纠正等。站在消费级DC的主流层面,CP 4500并不是最佳选择,但作为一个用传统胶卷为主的人,尤其是象我这样还没有移轴镜头、宽幅相机、对电脑还很不精通的普通的发烧友而言,拥有CP 4500却是在数码化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的1月,我就一边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晃悠、拍照,实在没什么好拍,就在家里拍器材玩。一边就逛照材市场,时不时扛点东西回家。稍微值点钱的东东先后败了这么一些:

LEICA MINILUX ZOOM:这又是一台高档傻瓜机。真的象《漫漫器材发烧路》上说的,我开始迷恋那种机不离身的感觉了,而单反相机作为随身机却显得太大了。于是,发烧不到一年的我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傻瓜机的身旁,“虽然别人还是称之为‘傻瓜机’,但你管它叫有自动功能的‘旁轴相机’”。发烧到这个地步,眼光也已经开始瞄上“蔡丝”“莱兹”了,那位“暗淡里的光辉”不是说过,追求梦幻用“ZEISS”;追求庄严用“LEICA”的 吗?。因为有了T3,我通过傻瓜机体会了一把ZEISS头的味道,所以就想再弄一台莱卡的傻瓜机。与T3齐名的就是MINILUX了。但一来,MINILUX的“E02”太有名了,二来,T3是个定焦头,所以我想换个变焦头玩玩,这样两台傻瓜机可以各有用处,不太冲突。于是,便买了这台MINILUX ZOOM。这台东西的头子虽然没有MINILUX的头子那么有名,但也是系出名门,设计师是设计“LEICA”R系头的“Lothar Kolsch”。事实上,在LEICA自己的宣传资料上,MINILUX ZOOM也是排在MINILUX的前面的。这台傻瓜机的使用率现在是越来越高了,在做长途旅行时,已经取代了T3成为我必带的P&S机。

NIKKOR 50/1.4:上这个头的时候,口袋里的闲钱不多,但又熬不住总想买点什么。NIKKOR 50/1.4是一支最便宜的“1.4”的头子,而且,它还是一支“标头”。早一点的时候,也流行过“标头”风,说真正的大侠大多都是一个“标头”走天下的,为了寄托哪一天俺也成为一个“DX”的梦想,嘿嘿…于是就买了此头。

GITZO 1228+1276:“G2”在《七种武器之二》里下了“捷信”的毒。我在尼泊尔Trekking的时候就觉得我的190NAT有点重了。所以回来后,就想找一个轻点的架子。又要稳、又要轻,那就只有在“捷信”的碳素里找了,考虑到我已有的器材,再加上以后发展的余地,就把眼光集中到“2”系架子上,这样一来也就只有1227、1228了,为了出门时携带方便一点,就选了1228。云台就配了“2”系最普遍的头1276,而且1276是球形台和我已有的141三向台正好可以作为互补。现在看来当初选这套“捷信”碳素算是选对了,在以后的旅行中,我的GF承担了帮我背脚架的“重”任,如果还是用以前的190的NAT版,那我可舍不得了。

其它还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附件:“DOMKE”的F-1X、“Lowepro”的Photo Trekker AW、Trim Trekker、Stealth Reporter 600 AW、“U2”的0199、“万得福”的防潮柜等。

2003年的春节,我带上了几乎所有的器材到安徽宏村去采风,这是一次纯粹的摄影之旅。在那个走一圈也不过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小村子里,我整整呆了一星期。一开始的两天我只拿着傻瓜机和数码机在村子里游走,熟悉熟悉环境、寻找寻找灵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浪费胶卷:用AF-S 17-35/2.8去表现村落里古巷的幽深;用AF VR 80-400/4.5-5.6去记录民居中木雕的精细。早晨闻鸡而起,等待第一缕阳光洒在月沼古祠的马头墙上;黄昏的时候,坐于南湖之畔,静待游人散去后,炊烟在夕阳余辉下升起;而中午时分,去拍徽居内景,阳光伸进室内,明暗对比的影调更衬托出徽居的古朴。通过这次的拍摄,终于开始渐渐体会到光的美妙,而对曝光也终于有点入门了。这次的风景照片,是迄今为止,自己最满意的,这主要归功于这次我有充足的时间。
我想,摄影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奢侈的,不仅仅是因为要花很多钱在购买器材上面,更重要的是它很花时间,无论是拍人还是拍景。“有钱并不是很难,难的是你有了这点钱后还有时间”。

随着春天的到来,百花开始争艳了,于是,我想需要一个微距头了。以前,一直就有买MICRO 105/2.8的想法,但随着发烧的温度越来越高,就想买个再好一点的。于是两支比较另类的镜头进入视线:一个是“失落的帝国”Nikkor AF MICRO 70-180mm f/4.5-5.6 ED(语出“听蓝”的《失落的帝国—Nikkor AF MICRO 70-180mm f/4.5-5.6 ED》),另一个是“用处不大”的Nikkor AF MICRO 200mm f/4(语出“135F2DC”的《开吹用处不大的一只镜头Nikkor AF Micro 200/4D IF-ED》)。到市场上一打听,前者杳无踪迹,“失落的帝国”成了“消失的帝国”。于是,便买了Micro 200/4,想把它的用处搞搞大。其实,买微距头对于我而言,是出于“如果不出门旅行,那拍些什么”这一问题而考虑的,所以,尽管贵了点,我还是一无返顾地把它“败”了下来。事实上,这个头子后来带给我的快乐,远非金钱所能比拟的,此乃后话,暂且不表。另外,我还为了此头专门再配了DR-4(直角观景器)和DG-2(接目镜放大器)。

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带着Nikon F100、Nikkor AF Micro 200/4D IF-ED、GITZO 1228+1276、DR-4、DG-2、RVP、E100VS倘佯在这个城市的花草丛中,成了一个“花花公子”。微距摄影让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当我从“花花”世界里抬起头,却发现这个真实的世界“非典”了。快5月长假了,再到什么地方去腐败腐败呢?正好碰到“非典”,除了“骨灰”级的驴友,很多人都不出门了,这倒是出游的好机会。记得在尼泊尔初识现在的GF时,就答应过她老人家要陪她去西藏,于是想趁现在年轻还跑得动,那就早点兑现诺言吧。原本打算参加《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所谓的科考队去的,但因为“非典”,团队被取消了。GF说,西藏太吸引人了,人家不走,咱们自己走吧。好,在此之前,西藏省俺去过2次了,大的藏区也进出过5趟了,这次的行程大多是旧地重游,所以一路上驾轻路熟地就过来了,只不过沿途屡次被拦下,量体温、消毒,稍微麻烦了点。

西藏,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傻瓜机都能拍出自己一生中最好的片子。由于,以前去过几次,多少对那里的环境和人文有点熟悉,而且摄影发烧了一年多,所以对这一次的旅游摄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再做猎奇式地拍摄,不想去表现宗教的神秘和物质的贫穷。我希望我的照片最后能表达出一种平和与积极的感觉,这才是真正我理解的西藏人民的精神内涵。从技巧方面,我想练习一下用广角镜去拍人,这一方面锻炼我走近被拍对象,另一方面,这也更能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而风光、建筑的照片,我希望自己能找到新的角度,尽量拍得和看到过的别人的照片不一样。当然这些对我来说要求也是高了点,但是我实在是太喜欢西藏和摄影了。在后来的实践这些想法的过程中,也增添了很多乐趣。最后我两个礼拜的旅程共拍了22卷反转片,从里面也可以选出5、6张我自己较喜欢的照片。对于这个成绩,我也算满意。但是,还是有很多照片,意思是到了,但由于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于是照片上或多或少留下了遗憾。所以,这几天老琢磨着:是不是最近两年再跑一趟西藏?

旅游归来后,一方面我又回到了“花花”世界里去了,继续做一个 “花花公子”。夏天来了,正是拍荷花的时机。躲在AF VR 80-400/4.5-5.6和Nikkor AF MICRO 200mm f/4后面,我可以忘却这个夏季的炎热。另一方面,我的CONTAX T3和NIKON 4500的DC机不离身。当我在城市里游走的时候,或用T3在街头SNAP,记录身边的生活;或用4500拍些小品,记录自己的心情。
把你口袋里的钞票放我口袋,把我脑袋里的观念放你脑袋!骚扰电话:139-076-265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38

帖子

4860

积分

游客

积分
4860
 楼主| 发表于 2005-2-12 00: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2003年的年底,毒瘾再度发作。2003年下半年,“无忌”最红的器材贴莫过于“Curtner”的《Nikon变焦镜头新秀:AF-S VR NIKKOR 70-200/2.8G》了。对于此头我心仪已久,防手振功能自然是我一直关注它的理由(作为旅游摄影,此焦段带VR功能真的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它的Bokeh极其出色,用“Curtner”的话来说,“在光圈全开时背景的虚化非常优美,几乎可以和尼康最优秀的人像定焦镜头(AF 85/1.4、AF 105/2DC、AF 135/2DC)相比美”。而且,加上2倍增距镜后,AF、VR功能不失,成像也绝不输给AF VR 80-400/4.5-5.6的长焦段。如此,我以后出门旅游时,完全可以用此头来代替AF 135/2DC和AF VR 80-400/4.5-5.6两支镜头。于是,下定决心,在2004年的元旦把AF-S VR NIKKOR 70-200/2.8G“败”了下来。

好了,我的发烧故事就先写到这里。接下来基于我用过的器材,写一些有关器材和摄影的心得,并借以厘清今后发烧的方向。

一、135单反系统:最好用的器材

两年来,自己的感觉,135的单反系统是最容易上手的机器,这一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操控上的方便。当然,有人会说“傻瓜机”最方便,但,如果你拍一段时间的SLR后,再拿只有P档的“傻瓜机”试试,我想,肯定会觉得不便的。在我看来,除了一般拍些生活留影的照片以外,真正用得转“傻瓜机”的,绝对是行家高手。比如,“JURA”。

1、首先是两台机身:一台主机、一台备机

用“无忌”里的一句老话,“机身不过就是一暗盒”(当时“无忌”里众兄弟们还引申了一把,说…此处删去38个字)。其实,这话是有道理的,以我现在的经验来看,一台具有以下的功能——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光圈优先曝光、曝光补偿功能、最高1/2500快门、最高1/125闪光同步——的相机,就足够用了。所以,于我,一个NIKON的用家,F80绝对是一架功能齐全、可以用得非常趁手的机子,甚至,F75都差不多了。但是,我更喜欢F100。用比较糙点的话来说,F100更景操”,对我这样的经常喜欢到西部旅游的“色驴”来说,相机的封密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F80刚才已经说了,功能上完全够我用了。但是,它比较容易进灰,尤其是我出远门旅游的时候(唉,这也怪我们国家的环保问题碍算了,玩自己的,莫谈国事),F100远比F80更能赢得我的信任。通常比较矛盾的是:中、低档相机和专业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工艺和牢靠,而最常选用中、低档相机的业余选手(常常就是刚入门不久的爱好者)却又往往不如常选用专业机的专业老手(或者是已发烧器材多年的高手)那样善于保养自己的器材。所于说,我觉得,选机身,功能并不是主要的,稍微懂得一点曝光知识和经验后,那些情景曝光模式都是儿戏,那些什么多分区测光也嫌得华而不实。目前,世面上无论是C、M、N、P哪一家的中档机身的功能都能符合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的要求。真正要上专业机身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尽得起“操”。这就象我们老了就会知道,其他都是假的,身体好才是最主要的。现在,我把F100当主机用,F80当备用机。一般拍摄,就用F100。如果长途远行,就把两机身都带出去。F80配广角变焦,因为F80上有网格取景的功能,所以用在AF-S 17-35/2.8上正好是绝配;而F100+MB-15配上AF-S VR 70-200/2.8G,手感也是正正好。好了,开始说镜头…

2、两支变焦镜头:广角变焦、长焦变焦

我想,就我而言,出门旅游,一支AF-S 17-35/2.8、一支AF-S VR 70-200/2.8G几乎可以拍我想拍的一切题材。通过把玩这两支镜头,即可以最方便地得到具有视觉效果的照片,又可以进一步提高摄影的技巧。此话怎讲呢?首先:一开始,我喜欢用广角镜拍风景,广角镜特有的强烈的透视感使拍出来的景色显得更幽深、更浩瀚;而用长焦拍人,较长的焦距和较大的光圈相结合,使主体结像大而清晰、背景柔而虚化,大头照呼之欲出。用广角拍景、长焦拍人,这样拍出来的照片非常讨巧。其次是:后来不满足了,反过来玩。用广角镜拍人,这样使“人像摄影”变成了“人文摄影”,我以为“人文摄影”的精髓就在于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的入世的慈悲精神,而广角镜让我“走近”被拍的人,不仅在照片上能表现出被拍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在照片内涵里反映出拍照的人和被拍的人的关系,这样也让我学习去“沟通”,学会去“听”;同时,用长焦镜拍景,这样使“风光摄影”变成了“小品摄影”,我以为“风光摄影”的真谛就在于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的出世的平和意境,而长焦镜让我“走进”被拍的景,从而 “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学习去“发现”,学会去“看”。用广角拍人、长焦拍景,让我体验到“功夫在诗外”这句老话,让我学着去尝试对“镜头语言”的思考。好,现在夸夸我手头的这两支变焦镜头。曾经圈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N家的广角、C家的长焦”,然而科技发展到今天,随着镜头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化,其实各门各派之间的差别也逐渐趋同。把NIKON的AF-S 17-35/2.8这支头放到所有的SLR广角变焦AF镜头中去比较,综合分,我想肯定能入前三甲(能与之匹敌的大概也就只有ZEISS的AF17-35/2.8和CANON的AF16-35/2.8)。另外想当年,N家的“XGP”总被C家的“小白”压着一头,然而如今AF-S VR 70-200/2.8G全然不会输于“新小白”,而且由于“年轻”,其防手振的功能甚至还略胜“新小白”一筹,同样,把这支头扔到SLR中长焦变焦AF镜头中去排排座次,如果它居老二的话,估计目前也没哪个头敢称老大。对于这支头,我这个N家的“扇子”唯一不满的地方就是:它是G头——虽说此“G”头非彼“G(狗)”头——但它还是无情地浇灭了我想上NIKON手动机的激情,想当初我是那么迷恋“老当益壮”的F3和“风华正茂”的FM3A(还有它的前任——充满传奇色彩的FM2)。好了,不再下毒了。这两种镜头,我现在都用的是变焦头,这对于目前的我而言,的确带来了很多方便。长焦头变焦的方便主要是体力上的,毕竟出门在外旅行,用80mm和200mm要想取同一个构图,进几步或退几步,有时候这几步那可是一个甚至几个山头的距离啊;而广角头变焦的方便主要是使用上的,一个35mm或28mm的镜头有时候会觉得还不够广,而一个18mm或20mm的镜头有时候却又驾驽不了。两支变焦镜头已经让我领略到摄影的魅力,但为了更进一步体验摄影的乐趣,我认为我还需要两支定焦镜…

3、再加两支定焦头:微距头、人像头

“P”门大侠“风之眼”把这两种定焦头叫做“微、软(柔)”之杰。而我比较艳俗,把我的AF MICRO 200mm/4和AF DC 135mm/2称之为“美的使者”。相对于那两支变焦头我是放长假旅游时带出去用的而言,这两支定焦头却是周末在这个城市里玩的。一支(AF MICRO 200mm/4)我用来拍花园里的花。微距头的魅力在于:它让我发现了另外一片世界。那些曾经忽略的细节在通过Macro镜头的取景器里却呈现出抽象之美,很多人认为拍照是为了记录下现实,而我却在微距镜后面,用摄影来逃避现实。在那个时空里,所有尘世里的不快和烦恼都消失了,天地间一切都是美的。发烧友们都知道,所谓“微距无弱旅”,而我的200mm长焦段的微距头又可称得上是“N”家所有微距头中的NO.1:更长的工作距离有利于布光,宽阔的对焦环、恰如其分的对焦阻尼和行程在手动对焦时给予我近乎完美的手感。我想,这将是一支陪我到老的镜头,它将是135单反的最后一块阵地,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支(AF DC 135mm/2)是用来拍自家的那朵“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保留一支人像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如“G2”在《七种武器之一》里讲的那样:“因为家里有领导,而且我们家领导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美人。我对于挖掘出她的各种美极有兴趣。”(当然我家的LD,目前还处于GF1.0版,俺正盼望着什么时候来个《重大升级报告》升到LP1.0版)尽管这段话“G2”是为他的CONTAX G90说的,而且估计我迟早也会烧到旁轴这一步的,但是50mm朝上的长焦人像头,我还是会留给单反的。毕竟,较浅的景深控制,用SLR比较有信心一点。现在我的问题是:当初选135mm这个焦段主要是为了出门旅游时拍别人用的,也就是说当初是为了“偷”拍“野花”的。现如今拍GF,用这个焦距的镜头,拍的时候就嫌离咱家那朵“花”远了一点。所以,最近想把AF DC 135mm/2出了,但是,是再进AF 85/1.4呢?还是AF DC 105/2呢?现在颇为此而头大。前者,我无法让自己不中“听蓝”的《起点,也是终点——Nikkor AF 85mm f/1.4D》的毒;而后者,有“DC”可以玩——虽说此“DC”(散焦控制)非彼“DC”(数码相机),但,两者都蛮好玩的——,而且105的焦段,进退更方便一些。

两机四镜(加上脚架、闪灯)这么一套单反系统,对我而言,可以拍我想拍的所有一切题材。但,有个前提:只在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我才会使用这套单反系统。而我的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是沉浸在 “快速转换的影像、瞬间一瞥的中断与突如其来的意外感”的都市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摄影的感觉和冲动是突发的、被动的。于是,我想需要一台携带方便的相机,而单反机显得太大太重了…
把你口袋里的钞票放我口袋,把我脑袋里的观念放你脑袋!骚扰电话:139-076-265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38

帖子

4860

积分

游客

积分
4860
 楼主| 发表于 2005-2-12 00: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两台傻瓜机:旁轴机的前奏

或许旁轴相机是游移在都市中最好的影像工具,但是还没搞透SLR的我,终究缺乏驾驽RF个性的自信。于是,出于对投入风险的控制,玩一玩具有一支表现出色的镜头、有着人工曝光操控功能的傻瓜机成了我选择旁轴机的前奏,而且它比旁轴相机更小巧。好吧,拿起P&S,走向街头…“…一手拿着照相机,向街头踏出一步的话,前面就是无边无际的海滨的沙土。那里是照片的海,照片的森林…只要有袖珍相机与胶卷,…我的人生就心满意足了。”(日本著名城市摄影师——森山大道)

1、 CONTAX T3

CONTAX T3简直就是一套CONTAX G2+G35/2的简约版。ZEISS踢花头——你只要在阴天里拍一张风光照,看看它的色彩表现;再用大光圈拍一张人像,看看它的焦外成像——与其它头一比,高下立现。而且35mm镜头真的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人文镜头,即比标头更能交代照片内容间的关系,同时和20(21)mm、28(24)mm比起来,画面控制又显得方便的多。T3的取景器在傻瓜机里显得比较大而明亮,且又不失传统RF取景器的玄妙:可以通过结合观察取景器内取景框的框外,来预测取景框的框内所要拍摄事件的趋势。35mm焦距、传统旁轴风格的取景器、非常有用的AF-L钮再加上小巧的机身和轻弱的快门声,T3简直是一台完美的街头人文SNAP的利器。另外,光圈控制、曝光补偿、出色的镜头描写力,用它拍些风光照也非常不错。怪不得“G2”说,T3是他设备携带的最后底线。T3的好,“无忌”里追捧的海了去了,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对于这台近乎完美的相机,它唯一令我感冒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镜头盖,在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T3的镜头盖的开启闭合就发生了开不全、合不拢的状况,而且,据说这不单单只是我的个例。T3的镜头盖如果象T2那样,我想就圆满了。

2、 LEICA MINILUX ZOOM

在T3盛大的光环下,使我在买了LEICA MINILUX ZOOM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迷惘,这第二台袖珍机是否有点买得重复了?T3是一台个性显明的机子,那么MINILUX ZOOM的个性是什么呢?如果说T3是今后通向CONTAX “G”系的跳板,那么MINILUX ZOOM与LEICA “M”系的血缘关系多少远了一些吧?其2倍变焦的镜头,即没有定焦头那么经典,也没有大变焦比的镜头带来视角上大变化的冲击,这支镜头是不是一个鸡肋呢?其曝光控制竟然只有“P”档,而没有“A”档,这是不是不够严肃?然而,每当我摸着比T3制造工艺还要显得精致的这台相机的时候,我总是想,是不是我还没有真正领略它独有的内秀?

记得有一次去听演唱会,台上李宗盛对周华健说:都中年了,别老是“工笔”,该“泼墨”了。有时我想:当我拍所谓的风光照片,把光圈收细,“邯郸学步”般效法亚当斯用“想像(Visualization)”的法则来操控曝光的时候;又,当我拍所谓的人文照片,调好快门速度,“东施效颦”般揣摩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而摁下快门的时候,是否同时也渐渐麻木了最初之所见一刹那间对心头的纯粹触动?游走四方,猎奇地拍一些沙龙式的风光照片和采风式的人文照片也许能让我去领悟“在潮的理念,但同时是否也应该忘却一些技术上东西而去体验一把“当下”的纯粹?或许,LEICA MINILUX ZOOM只有“P”档的操控,可以让我领略一下“乐摸”(LOMO)一族的“Don’t think,just shoot !”的理念;或许,LEICA MINILUX ZOOM的过小的取景器,是为了让我去与 “手动焦距设置”功能相结合从而尝试盲拍的练习;或许,LEICA MINILUX ZOOM的35-70的小变焦镜头是针对于标头,而赋予构图上“放、收”的自由。我想,LEICA MINILUX ZOOM于我,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我管窥到拍摄《美国人》的弗兰克大师所说的:“比照片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一瞬之间将某个事物捕捉并将其以更自由的形式加以表现。”的精神内涵中的些许皮毛。

NIKON的两机四镜的135单反系统加上两台CONTAX、LEICA的P&S傻瓜机是我目前胶卷式相机的主力,接下来就说说胶卷…
三、胶卷:重要性绝不亚于镜头

对于胶卷式相机而言,我以为,胶卷的选用是非常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于迷信(敏感)镜头表现特性的摄影爱好者来说。

我现在基本上放弃了对各种负片的使用,理由我相信很多国内的发烧友都知道。至于黑白片,我也玩过几卷柯达、依尔福的黑白卷,包括染料型的伪黑白。在玩过几卷后,我深深体会到要玩好黑白片有近一半功夫要花在后期的亲自冲洗上面,由于目前我还没有相应的条件和兴趣,所以现在暂时也放弃了玩黑白的念头。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对市场上主流的一些彩色反转片的尝试使用,我现在渐渐固定下来只用以下三种FUJI胶卷:

1、Velvia 100F:这种03年才推出的新款反转片目前已成为我主打使用的胶卷。在此之前我主要是用富士的Velvia 50和柯达的E100VS。RVP几乎是非常完美的胶卷,但是50的感光度,在使用上对拍摄条件上,有时候就显得苟刻一点。E100VS在拍风光照的时候,某些情况下甚至比RVP还好用,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拍人像时,肤色会死得很难看。而Velvia 100F综合了两者的长处。尽管,有一些非常喜欢RVP的朋友觉得RVP100F没有RVP那样艳丽,但我个人反倒更欣赏它现在略带一点收敛的高饱和色彩。如今我使用NIKON单反系统的时候几乎清一色选用Velvia 100F反转片。

2、PROVIA 100F:我觉得RDP III与我的CONTAX T3简直是绝配。上面说了T3是我经常拿来作城市人文摄影的,而ZEISS头与RDP III结合,其略微偏冷的色彩,锐利的成像和细腻的层次,非常非常适合用来拍摄城市题材。

3、PROVIA 400F:选用RHP,理由无它,就是看中它作为高速胶卷依旧有近乎极限的细腻表现。我现在外出旅行,都会在LEICA MINILUX ZOOM里装上RHP当拍快照使用。

尽管目前已经算是进入了所谓的数码时代,但是面对发展得已非常成熟的传统相机市场,我还是想再“败”几台富有个性的胶卷式相机。好,接下来就说说偶的“发烧”计划…
把你口袋里的钞票放我口袋,把我脑袋里的观念放你脑袋!骚扰电话:139-076-265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38

帖子

4860

积分

游客

积分
4860
 楼主| 发表于 2005-2-12 0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HASSELBLAD & ROLLEI:玩两种新的构图方式

很多朋友看我“发烧”到如此地步,便劝我可以上120了。我不是不知道中画幅对于风光摄影、人像摄影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更清楚自己只是爱好摄影而已,对于卖照片、参加展览等,我即没这实力又没那兴趣。何况,相对于玩相机而言,我更喜欢玩拍照,这样就不得不考虑后期的投资。弄一套120的系统,咬咬牙投资一把,于我也不算太困难,但长期拍摄的话,购买胶卷的费用、冲印的费用、观片设备和其它一些附件(如脚架等)重新购建的费用不仅较之135系统大得多,而且获得以上这些服务也不是很方便。所以,我决定拍摄主力系统还是放在135上面。

当然,大一点画幅的相机偶尔弄两台来玩玩,体验一把超越24mm*36mm的感觉,这种诱惑,我也是不会放弃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HASSELBLAD X-PAN II就首先被我看中了,“阿托品”的《宽幅俱乐部》,我是时不时地会进去瞅一眼的,中毒久矣。X-PAN用的是135的胶卷,宽幅拍摄,得到的却是120的享受。而且,全景式的宽画幅又是一种崭新的玩法,用来拍风光,颇有中国传统美学的效果,而且还能兼拍人文,亦具特殊的视角。“无忌”里“Shishamo”、“G2”、“背心”、“Badman”、“阿托品”等都是用宽幅拍人文的高手,绝对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看中X-PAN(X-PAN II),镜头当然是45mm/4(宽幅时是25mm视角)了。另外两头:30mm那个头好是好,很多人都认为广角头到HASSELBLAD X-PAN 30mm这里算是到头了,但是此头宽幅时是16mm的视角,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难驾驽了,能用好的机会肯定不多,站在这个基础上看,16多K的价格真的是天价了。而90mm那头,宽幅时50mm视角(玩X-PAN当然就是玩全景模式,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在X-PAN上用24mm*36mm模式拍照的),于我用处也不大,那就索性也不要了,省得换头麻烦。好,那就把HASSELBLAD X-PAN II + 45mm/4列入到明年的“发烧”计划。

有了“哈苏”,就得陇望蜀想再弄一台“禄徕”玩玩。“HR双修”可比“CN双修”来得厉害吧?——哈哈,开个玩笑。既然HASSELBLAD我选的是现在看来比较另类而即将成为经典的X-PAN,那么ROLLEI我就买已经成为经典而现在看来比较另类的TLR。而且,刚才也说了,上中画幅,玩玩而已我不想投资太大,TLR也就让我死了“扩军”的心。ROLLEI TLR也是风光(画幅大加镜头好)、人文(相对轻便加俯视取景)两相宜,同时又是6*6的方画幅,这样我的“HR双修”就颇有玩头了。一种是宽画幅,散点透视的味道;一种是方画幅,比较收敛的气氛。所谓“一开一合,张驰有道”嘛。现在考虑ROLLEI TLR当然首选2.8FX,但若等到后年准备“败”时,那款传说中载有135/4镜头的TLR也面世的话,那也将放入到候选当中。毕竟,小一点的视角更具有收敛性。

玩了另类的HASSELBLAD X-PAN和ROLLEI TLR,胶卷式相机,我想无论如何也逃不掉要上经典的旁轴。

二、CONTAX & LEICA:经典还是要属旁轴

我想,在“败”HASSELBLAD X-PAN的前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会出手把垂涎已久的CONTAX G2弄一套回家的。在两年前,我就知道,上CONTAX G2,对我来说是迟早的事。镜头呢,毫无疑问,ZEISS T* Biogon G21mm/2.8肯定是要的,“Curtner”不是说过,上G2不就是冲着G21去的吗?我想过的,俺也学“Curtner”做一把“CN双修”,拿CONTAX G2 + G21和NIKON F100 + AF MICRO 200/4做个组合。这是两个各具自身独特摄影语言的组合,而且强强联手后,更是相得宜彰、进退自如。即可以“飞城掠地”(用M200拍人)、又可以“近身肉搏”(用G21拍人);即可以“远而取其势”(用G21拍景),可以“体现细节之美”(用M200拍景)。外出做旅游摄影时,一个“广角播报”、一个“深度发掘”。在城市里SNAP时,一个表现疏离冷寂的人文思绪、一个用于剥离抽象之形式美感。我想,于我,CONTAX G2 + G21和NIKON F100 + AF MICRO 200/4是用来拍一些主观个性照片的完美的组合。

除了G21外,再上哪几个头呢?比较经典的组合是G21、G35、G90。于是问题来了,G90的跑焦问题,想来不会是空穴来风吧?这个焦距段当然是要经常用大光圈玩景深的,而合焦确认又恰恰是G2的软肋,所以G90的跑焦传闻对我来说,的确有如剑悬首之感。而G35的问题不是G35本身有不好的问题,而是我的T3太好的问题。T3的镜头表现和轻便性,绝不亚于G35,我有带G35的力气和空间,那还不如直接带T3呢,这样至少可以省掉一个机身的重量和体积(G2+G35和T3比),或省掉换头的麻烦(G2+G21+G35和G2+G21+T3比)。就在我为上不上G35和G90而忧郁时,非常不幸的是,我又中了“徕卡”的毒。

对于我自己,我是知道的,无论如何,最后逃不过,总是要走到“徕卡”这一步的,如此,索性少折腾,35mm和90mm这两个头先忍一忍,到时候,直接上Summilux-M 35mm f/1.4 Asph.和APO-Summicron-M 90mm f/2.0 Asph.。机身方面,只上一个,有暴发户的嫌疑,那就两头配两身吧。给M35/1.4ASP配个0.72倍率的MP,这正好是“经典配经典”。给AA90/2配0.85倍率的M7,90头是要玩景深的,M7上的“A”模式正好方便用用。LEICA的这套配置没什么好多说了,除了贵。所以,这个计划得做得长一点,等俺年届不惑的时候全部搞定这套LEICA的两机两镜吧。我而立之年开始发烧,到那时正好十周年。这也有好处,一来多点时间筹集资金,二来现在血气方刚,和LEICA底蕴颇为不合,倒也正好需要一些时间来磨磨自己的脾性。

行文至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我的135胶卷式相机终极配置是这样的:

1、CONTAX G2 + Carl Zeiss T* Biogon G21mm/2.8

2、LEICA MP(0.72)+ Summilux-M 35mm f/1.4 Asph.

3、LEICA M7(0.85)+ APO-Summicron-M 90mm f/2.0 Asph.

4、NIKON F100 + AF Micro Nikkor 200mm f/4 D IF-ED

拿这套玩意拍拍东西,从器材上来讲是没什么好遗憾了。发烧器材到此,我想对我而言就算是到头了吧(数码的应该是另外一个路道,下文再说)?

或许应该再给自己一个梦…

两机四镜(加上脚架、闪灯)这么一套单反系统,对我而言,可以拍我想拍的所有一切题材。但,有个前提:只在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我才会使用这套单反系统。而我的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是沉浸在 “快速转换的影像、瞬间一瞥的中断与突如其来的意外感”的都市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摄影的感觉和冲动是突发的、被动的。于是,我想需要一台携带方便的相机,而单反机显得太大太重了…
把你口袋里的钞票放我口袋,把我脑袋里的观念放你脑袋!骚扰电话:139-076-265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157

帖子

4877

积分

游客

积分
4877
发表于 2005-2-12 07: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利哈哈 于 05-2-12 12:05 AM 写道:
当我了解到那个拍过“阿富汗少女”的NG的老大用的就是左右两台F100后,二话没有,就是F100了。 ...


这个鸟人简直是个器材狂嘛,感觉他天南海北什么都拍啊~不过选择标准和我想的一样
[img]http://www.hainan-car.com/bps/attachments/200911/ZtcO_111.jpg[/img] 手鸡号更改为壹叁玖零柒伍叁陆零叁壹,保持联系哦~ R①③⑤ └┼┼┘ ②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5-2-12 08: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很毒,不过我没米,所以不会中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1 12:2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