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大海保留-光影知识-大师书籍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可见,标准方式适用于日常普通摄影;快速摄影适用于拍摄动体,如儿童等;风景摄影以确保足够的景深;体育摄影偏向于高速快门,并选择连续进片,以确保拍摄的动体清晰和拍摄成功率,适用于拍摄运动快速的动体,如田径、赛车和野生动物;肖像摄影偏向于大光圈,以确保背景虚化。由于单次AF有镜头锁定,故可以重新构图,用连续进片则可以及时地捕捉人物的表情;近距摄影用局部测光以保证曝光准确,因近距摄影时景深很浅,故曝光程序偏向于小光圈,以弥补景深的不足。

所以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是根据摄影题材来设定照相机内的各种参数和选择工作方式;而程序自动曝光方式是根据测光值来设定曝光参数。这是两者的区别。

Canon在研究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方面花了很大功夫,而且成绩显著,在其EOS 10上首创了条形码程序输入系统,将各种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按照条形码规则印刷在一个本子上,并附有图例。对于一些较为奇特的场合,用户不必费心选择曝光条件,只要从条形码本中找到类似的图例,用专门的条形码扫描器将相应的条形码程序扫描一遍,读入相机内,改变其内部控制方式组合。条形码程序分别对AF方式(连续AF、单次AF)、曝光方式(P、TV、AV、M)、测光方式(分区测光、局部测光)、曝光补偿、内置闪光灯控制 (开、关、补偿)和进片方式(单张和连续)等六项内容进行组合。 此时的条形码就是应用程序,与美能达的"艺术创作软件卡"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控制内容上多于"艺术创作软件卡"的特殊应用卡,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整体的性能价格比。

但是佳能的条形码系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美能达的 "艺术创作软件卡" 系统,因为它没有功能扩展的作用。有些文章和书籍将这两个系统混为一谈,从而得出条形码系统比软件卡系统优越的结论。从本质来看,条形码系统只有输入的作用 (即只能将程序输入到相机内),而软件卡系统则有输入和输出的作用,如"多点测光"或"资料记忆"等卡,相机内的参数可以输出到软件卡中,因此应该反过来说:软件卡系统要比条形码系统优越,只是造价要高些。条形码本中的一条程序还不能算是一种"功能",而只是一种固定化的拍摄技巧,例如"捕捉眼神光"程序,它是启动EOS 10上的内置闪光灯,让人物的眼球上产生出反光点,使人物肖像更生动传神。但它不能称之为"功能",因为任何一架具有填充式闪光方式的相机,都能在日间拍摄出带眼神光的人物肖像照片。



目前常用的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有:风景、体育、肖像、近距等四种。这些方式有些是内置在照相机内,有的是通过软件卡。

美能达的"艺术创作软件卡"系统中现有的特殊应用卡为:肖像摄影、自动景深控制、体育运动、微距摄影、儿童拍摄、旅行摄影等。它们的用法与功能扩展软件卡的相同。

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实际上也是根据专家们在长年累月中所积累的经验而设计的,其宗旨是帮助经验不足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能在特定的摄影题材上拍摄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照片。例如佳能EOS 630的近距摄影方式,不仅选择小光圈,以弥补景深极浅的不足,而且测光方式也由六分区综合测光转成局部测光方式,以保证测光准确。如果拍摄者经验不足的话,选择大光圈,势必会造成只有焦点处清晰、而其他部位非常模糊;若选用六分区综合测光方式的话,测光不准的概率要高得多,因为佳能的六分区综合测光方式是适合于普通摄影的,对这类专门的题材有时会不准确。

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愈来愈受到各相机生产厂家的注意,奥林巴斯的IS系列单反机、 1992年10月推出的尼康F90和1993年初推出的潘太克斯Z-20都装备有这类曝光方式, F90上作"变程序"方式,Z-20上称之为"图形方式",其内涵是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Z-20的图形方式。虽然只有肖像、风景、运动和近摄四种方式,但与以前的出现过的不同,以前的方式都是由厂家设计好的,摄影者无法加以控制和改变。而Z-20则可以通过所谓的"超程序偏移"来进行有限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运动程序时,可以偏移改变快门速度;肖像程序也很有特色,使用长焦镜头时,与以前的是相似的,选择大光圈,使景深尽量浅,以突出主体;若使用广角镜头时,肖像程序又会尽量取小光圈,使景深加大,可用于拍摄团体照。





自动包围曝光





在拍摄时,所谓的"曝光准确"之含义是因人而异的。照相机内的测光系统给出的测光参数可以认为是准确的曝光量,但实际拍摄时,过曝一些或者稍微曝光不足也许会使照片更富有魅力。还有在某些照明条件奇特的场合,例如光线分布不均匀,高光处与阴暗处的反差太大等,均会使测光系统给出不良的测光结果,若只拍摄一张照片,就很难保证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如果所拍摄的是重要的、以后不复再有的场面,若只拍一张,而这张照片又不使人满意,那真是会追悔莫及。

包围曝光(也称括弧式)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先按测光值曝光一张,然后在其基础上增加和减少曝光量各曝光一张,若仍无把握,可多变化曝光量多拍几张,可按级差为1/3EV、0.5EV、1EV等来调节曝光量,每张照片的曝光量均不相同,这样就能从一系列的照片中挑选出一张令人满意的。

包围曝光方式在专业人士中得到较多地应用,尤其是用反转片拍摄时用得更多,因为反转胶片的感光宽容度很小。这样拍摄似乎是浪费不少胶卷,但仔细一想,在拍摄一些重要事件或不可能再现的场景,这样做是划算的。尽管多用些胶卷,但能保证得到满意的照片。

从理论上讲,包围曝光是很简单的,但从技术上讲,人工包围曝光的操作是很麻烦的。自动包围曝光则可以简化操作。自动包围曝光只能在有内置马达卷片器的相机或配上马达卷片器后才能实现。最早实现自动包围曝光的是美能达1985年推出的α9000,该机本身并没有这个功能(因为没有内置马达卷片器),而是通过其程序控制机背和加上马达卷片器来实现的。而第一架内置自动包围曝光功能的单反机则是康太克斯于1987年推出的MF单反机167MT。现在的AF焦单反机几乎都有内置马达卷片器(除美能达α9000外),所以自动包围曝光则多见于AF单反机上,而且部分混合相机和AF变焦袖珍相机上也装备了这一功能。目前的自动包围曝光方式每次至少拍摄三张,有些相机可以由操作者设定张数,每张的曝光补偿量也可以调节,一般级差为1/3EV、0.5EV、1EV等。

自动包围曝光的操作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与连续进片方式相结合,用户设定好所要拍摄的张数后,按一次快门释放钮,相机会自动地改变曝光量连续地拍摄;另一类是与单张进片方式相结合,按一次快门释放钮,只曝光一次。这种独立的设计,允许摄影者控制何时进行曝光。





防相机抖动曝光





在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支成像良好的镜头,拍出的照片很可能是不清晰的,所以就会认为这支镜头质量有问题。其实不然,这大多是由于相机抖动而引起的。

引起相机抖动的因素有很多,在操作上主要有使用方法不当。首先是握持相机的姿势不对,有不少人都是习惯于用双手握住机身,这种姿势对于握持袖珍相机或装有定焦广角镜头的单反机是正确的。但使用变焦镜头或体积较大的镜头时就不行了。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右手握住机身,左手则托住镜头;另外在按快门释放钮时用力过猛,也会引起相机抖动的。

选用的快门速度和镜头焦距与相机抖动出现的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快门速度慢,就容易产生相机抖动。例如曝光时间为1秒,若未经过专门训练,往往会握持不稳,在较长的曝光过程中产生抖动;如果使用1/500秒的快门速度,抖动的概率就要小得多,因为曝光时间极为短暂。另外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其发生抖动的概率要比用210mm的长焦镜头要小得多,即使有,由于广角镜头所特有的透视关系,在照片上也不是很明显。

从理论上讲,选用的快门速度和镜头焦距与人的握持稳定性一般极限的关系为:

快门时间 < [1/镜头焦距]

例如使用210mm的长焦镜头,快门速度至少要1/250秒; 而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只要1/30秒就行了。

许多现代照相机,当选用的快门速度较低时,机内的蜂鸣器会发出警告声,提醒用户注意。但有些人会以为自己能握持稳定,对这种报警声置之不理,不改用高速快门或使用三角架,最后得出的照片却因相机抖动是模糊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产生了防相机抖动曝光方式,这一方式最早出现在佳能EOS 10上。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相机上的抖动警告在一些场合下形同虚设,用处不大。如某架相机在快门速度低于1/125秒时就报警,但实际上这时使用的是广角镜头(如28mm),而且已经使用了三角架。所以这类报警功能只能称之为"快门速度低"报警, 而不能称为"相机抖动"报警。

防相机抖动曝光方式的原理是:在相机内装有一个能检测相机是否抖动的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相机抖动时,相机会根据当时所用的镜头焦距,自动地选取尽可能高的快门速度,一般是选取[1/镜头焦距]。这样就能尽量消除因相机抖动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于EOS 10D的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



刚开始使用10D的时候,通常都是看直接从相机里出来的照片,总体感觉10D的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远低于负片,接近Fuji Provia 100F这样的反转片。前些天做了一个试验,意外发现一个新的结论:考虑到电子暗房后期处理,10D的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远超反转片,接近负片。

以下是详细的试验图片,测试目标为晴天中午、高动态范围的景物。

现在来看看细节:图3-5是原片经过PS亮度修正后的局部100%放大图。

看来亮部还好说,但中暗部细节差别相当明显。但是应该注意,在通常的显示器(72dpi)100%比例观看以上10D拍摄的原图,相当于观看43x30英寸巨幅图像的局部。我们通常的作品是不会放大到43x30英寸的,一般20x15英寸就够了。下面来看看原图边长缩小一半后的情况,在通常的显示器(72dpi)上观看图6-8,相当于观看21x15英寸大图的局部。

由图可见,EOS 10D的ISO 100欠曝3级经过简单的电子暗房处理后,仍然能够得到非常可用的图片。这完全得益于10D平滑、超低噪声的原始图片,使得电子暗房有更广阔的自由操作空间,也是DSLR相对于普通数码相机的主要优势之一。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7、分辨率:





  用于量度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包含的数据越多,图形文件的长度就越大,也能表现更丰富的细节。但更大的文件也需要耗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更多的ram,更大的硬盘空间等等。在另一方面,假如图像包含的数据不够充分(图形分辨率较低),就会显得相当粗糙,特别是把图像放大为一个较大尺寸观看的时候。所以在图片创建期间,我们必须根据图像最终的用途决定正确的分辨率。这里的技巧是要首先保证图像包含足够多的数据,能满足最终输出的需要。同时也要适量,尽量少占用一些计算机的资源。



  通常,“分辨率”被表示成每一个方向上的像素数量,比如640x480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同时表示成“每英寸像素”(ppi)以及图形的长度和宽度。比如72ppi,和8x6英寸。



  ppi和dpi(每英寸点数)经常都会出现混用现象。从技术角度说,“像素”(p)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点”(d)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请注意分辨。









附:





后像素时代的革命







  过去的几年间,像素大战一直是数码相机发展的主旋律:从2001年到2004年,高端DC的像素数由300万飙升至800万,入门级产品也由200万提升至400/500万。相比之下,电池技术、镜头技术和防抖技术等几方面的发展都成了陪衬,厂商在宣传一款产品是总是将像素数放在首位,消费者选购产品时也将像素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这就不难解释为何SONY在2003年末推出800万像素的F828时获得巨大的轰动,因为那是一个像素就是一切的时代。

  但是,从2004下半年起,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码相机的像素数都没有明显地提升。比较明显的情况是,各厂商的旗舰数码相机基本上都使用SONY的2/3英寸800万像素CCD,而这其实是2003年的产品了。虽然其间不断有各种传闻,说SONY千万级别的CCD研发成功,却始终不见具体产品出现。在PMA 2005上,虽然又有大批新机发布,却没有哪款是在像素数上做文章的。

  其实,出现这种局面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单纯增加像素数并不能提高相机的成像质量。在2/3英寸已经作为消费类产品采用的CCD面积上限的情况下,要再提高像素数,就只能缩小每个感光元件的面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成像时增加噪点,成像质量反而下降。如果试图增加CCD的面积,根据半导体工业的规律,一定会使得成本大大提高,使得最终产品的商业价值丧失。其二,整个数码相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CCD的像素数不是一个独立的部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像素数提高了,就必需提高处理器的运算能力、缓存和存储卡的容量和数据吞吐速度、电池的容量,不然一台高像素的数码相机就不具有任何的可用性。基于这些原因,可以猜想千万像素级别的CCD出现在试验室里面应该完全是事实,可是在上述问题获得解决前,厂商应该不会贸然将它投入到具体产品去。

  但是,并不能为此就认为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就停顿下来了。一方面,被“数码化”的市场不会接受“陈旧”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各厂商也在挖掘新的技术和产品卖点,以期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此一推一拉之下,更多比单纯提高像素数更实用的技术被发展起来,可以说,从2004年底开始,数码相机产业进入了“后像素时代”。

  在后像素时代,有几个技术受到特别的关注:

防抖技术
  2004年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生产长焦机的行列中来,在PMA 2005上甚至连SONY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款长焦机H1。为了使超过200mm的长焦镜头发挥威力,防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各类防抖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了,包括尼康、佳能、松下、美能达等都有多款具备防抖功能的相机,而且成本也已经控制得相当合理。其中尼康、佳能、松下所采用的都是胶片时代就出现的光学镜头防抖,而美能达则独辟蹊径创造了CCD防振技术AS,并已经在9款产品上使用。尤其是在其数码单反上也采用AS技术,使得全系列镜头都具有了防抖功能。上述的这些防抖技术都可以提供2~3档的快门速度补偿,有效提高拍片的成功率。当然,对于拍摄对象的突然移动,这些防抖技术还是无能为力的。

无时滞拍摄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数码相机后,发现数码相机的时滞给拍摄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要抓拍小孩或宠物精彩瞬间的时候。查阅这些年来数码相机的技术参数,你会发现虽然在像素、重量、体积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唯独拍摄时滞始终没有突破。即使是一些高端的数码相机,往往也会有0.1~0.3秒的延迟,这就将使得拍摄者永远地错过精彩瞬间。因此,拥有“自然影像技术”富士相机所具有的0.01秒快门时滞自然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一性能已经接近了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的表现,而后者已经为体育新闻记者所普遍接受。可以说,“自然影像技术”的出现,再配合高速快门,使得富士新一代的数码相机真正拥有了抓拍的能力。

高ISO表现
  对于胶片时代的摄影来说,合理的曝光取决于光圈、快门及胶片ISO值的组合。光圈、快门都属于机械部件,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数码相机的ISO值是可调的,这就比胶片机有了优势,灵活使用各档ISO值,可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然而遗憾的是,除了昂贵的数码单反,消费类数码相机的高ISO拍摄表现都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ISO超过400的情况下,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出现了严重的噪点,以致于许多用户都表示数码相机的高ISO拍摄只是“记录”而非“摄影”。

  但富士在PMA 2005上推出的“自然影像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大大改善了消费级数码相机高ISO时的表现。“自然影像技术”的核心包括富士珑镜头、Real Photo引擎和第5代超级CCD HR。我们注意到,这次超级CCD HR没有提供插值的超高分辨率,而是改为ISO 1600下的高感光度表现。从富士提供的样张看,采用“自然影像技术”的F10在高感光度下确实表现出色,而相对于ISO 100的情况,采用高感光度可以提供调高4档的快门速度补偿。从某种概念上讲,高ISO模式其实也是另一种思路的防抖解决方案,而且还能够解决拍摄对象移动的问题。此外由于采用了高ISO,就可以不开闪光灯拍摄夜景,避免了在闪光灯情况下毕竟无法表现的情况。

  总之,在“后像素时代”的这些新技术出现,对于整个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实际作用来看,甚至比像素的提高更具有价值。可以预见,数码相机的发展历史上又将出现一场技术革命,类似AS防抖和“自然影像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出现,从而使得数码相机真正进入超越胶片相机的时代,当然,这些和像素无关。

  附注:采用富士“自然影像技术”的FinePixF10数码相机,无闪光灯拍摄,人物主体与亮丽的都市夜景灯光交相辉映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8、:像素、有效像素及数码相机的像素与可冲放照片尺寸的关系



 像素是数码相机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像素较高的产品其图像的品质越好,现在500万像素的产品已经成为主流,低像素的产品尽量不要选择。但另一方面也并不是像素越高越好,对于同一画面,像素越高的产品它的解析图像的能力也越强,但相对它记录的数据量也会大得多,所以对存储设备的要求也就高得多,因而在选择时宜采用当前的主流产品。



   有效像素数英文名称为Effective Pixels。与最大像素不同,有效像素数是指真正参与感光成像的像素值。最高像素的数值是感光器件的真实像素,这个数据通常包含了感光器件的非成像部分,而有效像素是在镜头变焦倍率下所换算出来的值。以美能达的DiMAGE7为例,其CCD像素为524万(5.24Megapixel),因为CCD有一部分并不参与成像,有效像素只为490万。

    数码图片的储存方式一般以像素(Pixel)为单位,每个象素是数码图片里面积最小的单位。像素越大,图片的面积越大。要增加一个图片的面积大小,如果没有更多的光进入感光器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像素的面积增大,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图片的锐力度和清晰度。所以,在像素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数码相机能获得最大的图片像素,即为有效像素。

    用户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通常会看到商家标榜“最大像素达到XXX”和“有效像素达到XXX”,那用户应该怎样选择呢?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应该注重看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是多少,有效像素的数值才是决定图片质量的关键。







附:







根据150PPI计算的数码相机可冲洗最大照片的数据对照表(英寸)







500万像素 有效4915200,像素2560X1920。可冲洗照片尺寸17X13,对角线21寸

400万像素 有效3871488,像素2272X1704。可冲洗照片尺寸15X11,对角线19寸

300万像素 有效3145728,像素2048X1536。可冲洗照片尺寸14X10,对角线17寸

200万像素 有效1920000,像素1600X1200。可冲洗照片尺寸11X8,对角线13寸

130万像素 有效1228800,像素1280X960。可冲洗照片尺寸9X6,对角线11寸

080万像素 有效786432,像素1024X768。可冲洗照片尺寸7X5,对角线9寸

050万像素 有效480000,像素800X600。可冲洗照片尺寸5X4,对角线7寸

030万像素 有效307200,像素640X480。可冲洗照片尺寸4X3,对角线5寸

由上表可以看出:

5寸照片(3X5),采用800X600分辨率

6寸照片(4X6),采用1024X768分辨率

7寸照片(5X7),采用1024X768分辨率

8寸照片(6X9),采用1280X960分辨率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9、闪光灯及其使用:



      闪光灯的英文学名为Flash Light。闪光灯也是加强曝光量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昏暗的地方,打闪光灯有助于让景物更明亮。使用闪光灯也会出现弊端,例如在拍人物时,闪光灯的光线可能会在眼睛的瞳孔发生残留的现象,进而发生「红眼」的情形,因此许多相机商都将"消除红眼"这项功能加入设计,在闪光灯开启前先打出微弱光让瞳孔适应,然后再执行真正的闪光,避免红眼发生。中低档数码相机一般都具备三种闪光灯模式,即自动闪光、消除红眼与关闭闪光灯。再高级一点的产品还提供“强制闪光”,甚至“慢速闪光”功能。





自动闪光

      通常传统胶卷相机与数码相机在不作任何设定变动的时候,闪光灯模式都预设在“自动闪光”模式下。此时,相机会自动判断拍摄场景的光线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就会自动在拍摄时打开闪光灯进行闪光,以弥补光线。我们大部分的拍摄情况下,“自动闪光”模式都足以应付。





防红眼模式

       防红眼英文学名为Redeye reduction,在数码相机上的标志一般为一只“眼睛”。“红眼”现象在拍摄人像照片(尤其是比较近的距离、环境较阴暗)时常会发生。这是由于眼睛视网膜反射闪光而引起的。如果你不想让拍摄出来的人或动物的眼睛出现“红眼”,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消除红眼”模式先让闪光灯快速闪烁一次或数次,使人的瞳孔适应之后,再进行主要的闪光与拍摄。以下为开不开防红眼和开防红眼两种模式下拍出来的不同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强制不闪光

      强迫数码相机关闭闪光灯。不管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如何,都不准闪光。此功能最适宜于禁止使用闪光灯的地方进行拍摄。



强制闪光

       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



慢速同步

       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拍照时,如果使用闪光灯加较高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很容易造成前景主体太亮,甚至是白晃晃的一片,而背景却依旧灰暗,无法辨别细节。而“慢速闪光同步”会延迟数码相机的快门释放速度,以闪光灯照明前景,配合慢速快门(如1/5秒)为弱光背景曝光。这样,就能够拍摄出前后景均得到和谐曝光的照片。  



前/后帘同步闪光   
   
   
       在弱光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比较慢,而前/后帘同步闪光,基本上不会提高快门速度。比如正常测光,最大光圈的时候,快门速度是1秒。开启前三种闪光模式后,快门速度能提高到1/90秒。而前帘同步闪光,在快门开启的同时闪光1/90秒,然后继续曝光到1秒或1/2秒。后帘同步闪光和前帘同步闪光相反,快门开启后,直到快门关闭的最后,才开始闪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使用后帘同步闪光,手动设置最小光圈F8,快门2秒。前后景都能照顾到了。





附:





内置闪光灯和AF照明器



在1987年以前,只有袖珍相机才有内置闪光灯,自Pentax SFX开创了在单反机中内置闪光灯的先河,从此在AF SLR中内置闪光灯已经差不多成为了一种标准配置,现在所推出的AF SLR中,绝大部分都有内置闪光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关于闪光灯的工作原理及所提到的一些概念,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内置闪光灯作为照相机机身的基本构成部分来作一简要介绍。



内置闪光灯位于五棱取景器顶部,可分成固定式和可收缩式。根据闪光覆盖范围又可分成定焦式和变焦式。固定式内置闪光灯是指无论是否使用闪光灯时,都能看到闪光灯头;而可收缩式闪光灯则是在不使用时,完全收缩(或折迭)起来,看不到该闪光灯的存在,需要使用时,可以手动或自动使该闪光灯弹出到位,进行闪光拍摄。定焦式闪光灯的覆盖范围是固定的,而变焦式则是能根据镜头的焦距变化而改变其覆盖范围,显然,变焦式闪光灯要比定焦式优越,它能够充分地利用内置闪光灯有限的闪光能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固定式内置闪光灯



内置闪光灯的闪光指数一般都不大,当使用ISO 100 感光度时,多数在12~17m之间(少数的在20m,比如Minolta Dynax 800si/807si);单反式混合相机要稍大些(如Ricoh Mirai和Olympus IS-1000,为20米,ISO 100)。千万别小看这些闪光指数,在夜景摄影时,若用最大光圈为f/4的变焦镜头拍摄,闪光距离最大可达3~4.25m;而用f/1.7的标准镜头拍摄时,闪光距离最大可达7~10m,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的室内闪光摄影的要求。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收缩的内置闪光灯



但内置闪光灯的最大作用是在日间摄影,作为填充式闪光的光源。AF SLR的内置闪光灯都具有填充式闪光方式,因此能根据现场光来调节闪光输出,此时的最大闪光输出也在内置闪光灯的允许范围之内。内置闪光灯还可以用来使被摄人物的眼睛产生富有魅力的眼神光。

内置闪光灯的功能有多有少。大多数内置闪光灯只具有TTL闪光灯控制和填充式闪光功能,少数有变焦、频闪和后帘同步等功能,新近推出的相机中,有不少还具有防红眼闪光功能和无线遥控TTL闪光控制功能。

使用内置闪光灯时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是遮边现象。由于内置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较短,当镜头焦距较短(如28mm以下)和镜头体积较大时,被摄画面的下部因受到镜头外形的阻挡而得不到足够的闪光照明(指水平拍摄时),因此在照片的底部是严重曝光不足的。另外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夜间拍摄人像时容易出现的"红眼"现象,这也是由于闪光灯与镜头平行距离短而造成的。

AF照明器是专为弥补相位检测型AF系统在低亮度时对焦灵敏度降低而设计的。早期的AF照明器都是装在专用外接闪光灯上,只有接通闪光灯时,AF照明器才能工作。机身内置AF照明器的优点是不用外接专用闪光灯,当亮度较低时会自动发光,进行辅助照明,让AF系统能正常工作,特别适合于环境亮度低,但不用闪光灯照明的拍摄场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内置AF照明器



为了有效地提高AF精度和AF速度,AF照明器不单起着照明的作用,还可以故意加入一些横竖的图案,人为地提高反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电子闪光灯



     除了照相机和摄影镜头外,电子闪光灯恐怕是销售得最多的摄影器材了,它已经成为了许多单反机用户的标准装备之一,与照相机机身及镜头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另外,随着袖珍相机的不断发展,电子闪光灯已经成为照相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除了摄影室灯光外,电子闪光灯是最主要的人造光源,它具有发光强烈、携带方便、寿命长等优点。电子闪光灯的灯管一般可闪光近万次,所以有人称为"万次闪光灯"。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闪光灯的闪光色温与日光的近似,约5600~7500°K。



     目前电子闪光灯的种类和型号不少,但无外乎三类:纯手动式、自动调光式和专用闪光灯。纯手动式闪光灯每次闪光的持续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了保证曝光正确,操作者要根据被摄距离来设定镜头上的光圈;自动调光式闪光灯则是闪光灯本身带有测光元件,它能根据从被摄体反射回来的光线,自行调节闪光灯的输出;而专用闪光灯只能用于某种系列的照相机上,其特点是要与指定的照相机相配合使用时,才能充分地发挥闪光灯和照相机的全部作用,可以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当然,也有不少专用闪光灯带有自动调光装置,也可以手动调节。



     AF单反机的专用闪光灯,其工作原理与手动聚焦单反机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用于手动聚焦单反机上的专用闪光灯可以用于同一公司所生产的AF单反机上。那AF单反机的专用闪光灯与其他的专用闪光灯有什么区别呢?关键在于这类闪光灯内置有AF照明器,使AF单反机在低照度情况下仍能准确地聚焦;另外还可以配合现代AF单反机的工作方式,实现先进的闪光方式,如自动填充式闪光、防红眼闪光、闪光灯头自动变焦等。



     专用电子闪光灯虽然通用性不强,但它具有使用方便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操作者不用考虑闪光灯的指数公式,就能拍摄出曝光正确的照片。



      电子闪光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摄影辅助器材,应当给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拥有AF单反机的用户。如不采用专用闪光灯,那么照相机的功能及潜力是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也许会有人会提出专用闪光灯不通用的质疑。对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看待:所谓"专用",只是针对某一个系列的单反机而言,专用闪光灯在这个系列相机中是"通用"的,无论其型号高低,这就像镜头卡口一样。当然,将某个公司的闪光灯用于其他公司的单反机上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实际使用中,就有不少人将美能达的专用闪光灯用于尼康单反机上。对于一些不具备快门速度限制和 TTL闪光灯控制触点的单反机(即只有一只触点)是完全可以使用各种专用闪光灯的(当然不能使用美能达i和xi系列专用闪光灯,因为它们的插头是非ISO标准的)。另外,在现实当中,同时拥有多台不同公司的单反机机身的人是不多的,既使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是用同一公司的不同型号的机身来工作的,这样能保证镜头的通用性,在这种条件下,专用闪光灯是"通用"的。



     也许还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专用闪光灯的价格比通用闪光灯的价格高。不错,但是购买了一架数千元的AF单反机,配上一支专用闪光灯还是划算的。绝大部分AF单反机专用闪光灯都配有先进的填充式程序自动闪光曝光方式,只要能善于利用它,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快速地完成拍摄工作;加上这类闪光灯所特有的AF照明器,对夜景摄影则更是有用。



     至于"高压触发闪光灯是否会击坏照相机"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在一些报纸和期刊上进行了争论,结论尚不明确。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因使用高压触发闪光灯而击坏相机内的集成芯片。现代AF单反机全都是采用微电子器件来进行控制,无论如何,高压触发闪光灯的150伏以上的电压, 对这类相机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到目前为止,作者尚未见到任何由相机厂家公布的资料,宣称自己的AF单反机能抵御高压触发闪光灯的高电压。至于在报纸和期刊上看到的一些测试报告,说某类相机能使用高压触发闪光灯,那只是从一架相机上使用一两种型号的闪光灯之后,给出的 "由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之类的拓广性推论,不足为信。从逻辑上讲,一架相机不坏,不能表明这一类相机都不会坏;而使用高压触发闪光灯,也并不一定会使这类相机都损坏。相机生产厂家在设计时,对相机的抗干扰性方面是做过大量工作的。但由于制造原因,产品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分散性。加上各种高压触发闪光灯的电压不尽相同,以及有些集成电路芯片在承受到一两次瞬时的高电压冲击不会立即烧坏,所以应从统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不会傻到用自己购买的、价值数千元的相机来做这类试验,而使用专用闪光灯,则肯定不会因触发电压而损坏相机。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闪光灯的工作原理



    电子闪光灯主要由电池、电路和闪光灯管组成。而通用闪光灯的基本电路由四个部分组成:(1) 振荡升压;(2) 整流充电; (3) 电压指示(充电完毕);(4) 脉冲触发。


    振荡升压部分的作用是将电池的直流低电压变换成交流高电压;整流充电部分的作用是将交流高电压,经半波整流变成脉动直流,并向电容充电储能;而电压指示部分则用来指明闪光灯的工作状况;最后的脉冲触发部分则用来使闪光灯管发光。


    闪光灯管是阴冷极发电管,灯管的两端分别有金属的阴、阳两极。靠近阴极附近的玻璃管外部缠绕着触发电极,玻璃管外部涂敷一层四氯化锡导电层。密封的玻璃管内部充满了发光强度很高的惰性气体(通常是氙、氪、氩等气体)。惰性气体在高压电作用下,其原子会丢失电子而变成正离子,而脱离原子的电子获得能量,于是管内惰性气体呈电离状态。离子在电场中移动,使原来处于"阻断"状态的管子导通。此时,若从阴、阳极间引入外加电荷,电子与离子再度复合,能量将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气体放电。惰性气体在放电时,能发出瞬间的强烈闪光。


    通用型闪光灯的电路原理图见图 5-1。振荡升压部分由三极管BG、反馈电阻R1、电容C1和振荡变压器T1组成。接通电源后,三极管迅速起振,集电极电流增加使T1磁芯渐趋饱和,三极管又因基极电流中断而截止,磁芯磁通量衰减,如此反复循环,产生自激振荡。经变压器T1升压后在副边输出 300伏以上的交流电压。由于振荡频率处于音频范围,因此可以听到由低到高的微弱"吱吱"声。


    整流充电电路由二极管D1和大电解电容器C2组成。振荡升压后的交流高压,经半波整流后变成脉动直流,对C2充电。C2的电压由低逐渐升高增至 300伏以上的直流高电压。由于所要承受的电压比较高,所以二极管D1的峰值反向电压和电解电容器C2的耐压值都比较高,均在 300伏以上,而且C2的容量很大,大都在几百个微法以上(视闪光灯指数而定)。


    电压指示电路由充电指示灯氖泡NL和限流电阻R2组成。当电解电容器C2的充电电压达到一定的值时,氖泡NL会发光,表明闪光灯已经能闪光,可以拍摄。由于产品设计和工作原理等原因,充电电路可等效成一个一阶电路。从理论上讲,要百分之百地充满电,则需要无穷长的时间,这在实际上是不现实的。所以充电指示灯点亮时,电容器C2上的充电电压并未到达额定值,一般只达到额定电压的70%左右。如果急于拍摄,可能会造成曝光不足。所以应在指示灯亮后稍待,然后才开始拍摄。


    脉冲触发电路则由触发电容器C3、分压电阻R3、触发变压器T2和闪光灯管FT组成。整流二极管在对C2充电的同时,也经过R3分压对C3充电至 150伏以上。接通测试按钮K2或热靴上的两个触点短接时,触发变压器T2的原边和电容器C3构成放电回路,并在T2的副边感应出六千伏以上的高压,去触发闪光灯管,使管内的惰性气体电离并导通;电容器C2上所储存的能量通过阴、阳极输入管内,使气体放电,发出耀眼的白光。闪光时间(即闪光持续时间)因闪光灯厂家而异,一般为1/1000~1/50000秒。


    由于脉冲触发电容器C3(即K2的两端)上经常有 150伏以上的高压,所以触摸闪光灯联闪插头或热靴插头时会遭电击,这种触发方式称为"高压触发"。现代电子闪光灯为了避免上述现象,采用了可控硅开关电路将脉冲触发电容器C3与热靴插头及联闪线插头相 "隔离",用可控硅的控制极(门极)来控制阴极和阳极。 因为可控硅元件的触发灵敏度高(一般只需要几伏的触发电压),所以不会产生电击,这种触发方式称为"低压触发"。


    判别一支闪光灯是否为"高压触发"或"低压触发",方法是很简单的。将闪光灯电源接通,用万用表测量闪光灯插头上两点X-触点(中间最大的一点和插头边上的簧片)之间的电压,若电压值只有几伏,那就是属于低压触发,反之则为高压触发。


    闪光灯可通过联线与照相机上的X闪光灯插座相接通,但更多的是将有弹性触点的闪光灯插到照相机上的附件插座(俗称"热靴")上,该插座的闪光灯触点与闪光灯上的弹性触点彼此紧密接触。此时闪光灯的工作就由照相机的快门直接控制了。






关于电子闪光灯的一些概念

介绍闪光灯的一些参数和功能。

覆盖范围

闪光灯的覆盖范围是指闪光灯的闪光束投射角度的大小 (又称射角)。 投射角度大,光线覆盖范围大,则可用广角镜头来拍摄;投射角度小时,光线覆盖范围小,若用广角镜头来拍摄时,边缘部分会因光线不足而发黑(简称遮角现象),所以只能配合焦距稍长的镜头使用。由于镜头的焦距与视角有着固定的关系,所以闪光灯的覆盖范围也用镜头焦距值来表示。如果用焦距为35mm的镜头拍摄时,所用闪光灯的覆盖范围也应当是35mm。实际使用中,闪光灯的覆盖范围应稍大于所用镜头的焦距值,以免出现遮角现象。

大多数闪光灯的闪光管是横向排列的,所以光束横向投射角度与纵向投射角度是不一样的,下面是闪光束投射角度与所对应的焦距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中低档闪光灯的覆盖范围都是固定的,多为35mm。而大多数高档闪光灯则是可调节其覆盖范围(称为灯头变焦),依靠闪光管部分的前后移动来改变覆盖范围。早期的闪光灯是采用手动来推拉变焦的,可改变的焦距值是有级的,如28mm、50mm、70mm、85mm等。

还有一些灯头固定的闪光灯,配有所谓的"广角适配器",是直接装在灯头之前,使闪光灯的覆盖范围扩大。如原覆盖范围为35mm的闪光灯,加上广角适配器之后,其覆盖范围扩大到28mm。

最早采用灯头自动变焦的是1985年推出的美能达AF4000专用闪光灯,当摄影者改变摄影镜头的焦距值时,闪光灯灯头会随镜头焦距的变化而自动分级地改变。灯头的自动变焦又分成分级变焦和连续变焦。目前专用闪光灯的最大自动变焦范围为24~105mm或 20~85mm,当镜头焦距长于这一范围时,灯头会自动置于最长焦距处。

闪光指数

闪光指数的代号为GN(Guide Number),简称指数。闪光指数是描述闪光灯发光强度的量值,是表示闪光灯性能的一个主要的基本指标,单位为米,系指用50mm镜头,光圈置为 f/1。0时,仍能使被摄体曝光足够的最大照射距离。通常是以某种感光度的胶卷为参考量,一般是以ISO 100为基准。如某闪光灯的指数为32米,系指对于ISO 100而言的。若使用不同ISO值的胶卷时,闪光指数会随之改变。用感光度高于ISO 100 的胶卷,闪光指数增大;反之,闪光指数减少。

当采用感光度为ISO B 的胶卷,其闪光灯有效的闪光指数按下列公式来计算:

GN (B) = GN (100) * [ISO(B)/ISO(100)]1/2。

例如使用感光度为 ISO 200的胶卷和某个闪光指数为32米的闪光灯,此时B=200,而闪光灯的实际有效指数为:

GN(200) = 32 x (200/100)1/2 ≈ 45 (米)

闪光指数是用来控制曝光条件的。为了使曝光准确,闪光指数(GN)、光圈系数值(f)和聚焦距离 (L,即相机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三者之间必须满足下列关系为(指数公式):

f = GN/L

如 GN=32米,L=4米时,则光圈值应设置为f/8。在手动闪光灯曝光时,要牢记这一关系,而这一关系只适用于聚焦距离与闪光灯至被摄体之间距离相等时(即闪光灯插在相机的附件插座上)才有效。若是闪光灯离机使用,则要加以必要的修正。

对于灯头可变焦的闪光灯而言,随着覆盖范围的不同,闪光指数也要随着改变。当焦距较长时,由于照射范围较小,所以指数要相应增大。如美能达5400xi在 105mm时的闪光指数为54米,而在28mm处只有28米。现在有不少灯头可变的闪光灯用最长焦处 (即照射范围最小)值来表示其闪光指数。 在比较或购买此类闪光灯时要注意,否则会造成误会。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闪光指数的变化。

对于灯头固定的闪光灯,配广角适配器后,由于覆盖范围增大,闪光指数亦随之下降,一般降为原指数的70%,使用时要注意这一变化,否则会造成曝光不足。

闪光灯同步速度和后帘同步

现代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为 1/1000~1/50000秒之间,由于焦点平面快门的固有特点,注定了在使用闪光灯时,快门速度不能过高。否则得出的照片就会出现一半正常曝光而另一半曝光不足的现象。

对于纵走式焦点平面快门而言,由于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在曝光时两层快门帘幕之间的宽度不能小于24mm(横走式焦点平面快门为36mm)。即第一帘幕收缩到头,而第二帘幕正要开始展开,闪光灯才点亮,此时对应的快门速度称为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这种第一帘幕刚收缩到头就点燃闪光灯的方式称为前帘同步 (或第一帘同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X-同步方式)。 若快门速度高于闪光灯同步速度,其帘幕之间的缝隙小于24mm,必然导致被第二帘幕挡住的那一部分曝光不足。所以使用闪光灯时,其快门速度不能高于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闪光灯同步方式见图 5-4(a)。

为了防止摄影者在拍摄时因失误或忘记等原因,而将快门速度置成高于闪光灯同步速度,生产厂家在专用闪光灯上多设计了一只触点。当闪光灯电源接通时,该触点出现几伏的电压信号,将照相机上的快门速度自动地置成闪光灯同步速度值,从而保证不会出现一边正常一边暗的照片。

目前最高的闪光灯同步速度为 1/300秒,而最高的快门速度为1/12000秒,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闪光灯同步速度也是评价照相机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愈高愈好,对填充式闪光也就愈有利。

在夜间摄影时,若环境亮度很低,用闪光灯同步速度慢的照相机也可以进行所谓的"高速摄影",可以将一些高速运动的物体"凝结"在照片上。其理由是:比如用1/60秒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由于背景环境亮度低,不会在底片上留下多少痕迹,到达底片上的亮度主要由闪光灯来提供, 若所用的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为1/10000秒,实际效果等同于用1/10000秒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这么高的快门速度自然可以将一些高速运动物体的影像"凝结"在底片上,我们有不少用闪光灯拍摄的夜间照片比白天拍摄的要清晰 (假定以同样的快门速度曝光),其道理就在于此。

还有一种电子闪光灯,如奥林巴斯的F280和尼康的SB-25。奥林巴斯的F280的闪光持续时间达1/50~1/25秒,而且该闪光灯采用FP同步方式,即第一帘幕开始收缩时,闪光灯就点亮,直到第二帘幕展开到头后才关断,其工作原理图见图5-4(b)。使用这类闪光灯,闪光灯最高同步速度可达1/2000秒 (尼康的F90配用SB-25时可达1/4000秒),其奥秘在于闪光持续时间长。在这种意义下,评价一只闪光灯的好坏,应该是闪光持续时间愈长的愈好。

有些专用闪光灯不能用于慢同步拍摄方式,即一接通闪光灯电源时,无论照相机处于什么曝光方式,一律将快门速度置成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这是一种保险设计,但若要用慢快门速度和闪光灯来拍摄特殊效果的照片就无能为力了。如果确实需要的话,稍微变通一下,还是能够实现的。 办法是用一小片绝缘的薄胶带(如透明胶带) 将热靴上限制闪光灯同步速度的触点挡住(注意,不要挡住其他的触点),再将闪光灯插入热靴中。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也能实现慢同步拍摄。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前帘同步方式外,还有后帘(第二帘)同步方式,是在第二帘幕开始展开前那一瞬间触发闪光灯的,特别适合于夜景慢速曝光摄影。设想一下,夜间在马路上拍摄行驶的汽车,采用慢速曝光,使汽车的尾灯在底片上留下一道道光线,而又要使整个汽车被闪光灯所照亮。若采用前帘同步方式来触发闪光灯,则是闪光灯先将汽车照亮,然后再由汽车尾灯灯光在底片上曝光,得出的照片是汽车身和前方有一条由尾灯(红色)所划出的光线,很不自然;而用后帘同步方式,则是汽车在前,后面拖着条红色的光线,甚为壮观,图例见图 5-5。这一方式最早出现在1986年推出的佳能T90手动聚焦单反机上。

后帘同步方式要与慢快门速度配合使用时才能生效,此时的快门速度一般要低于1/60秒。

TTL闪光灯控制

TTL(通过镜头)闪光灯控制是专用闪光灯才有的功能,也称TTL闪光灯自动控制。它不仅要求闪光灯上有这一功能,同时也要求照相机具有相应的机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原理同自动调光式闪光灯类似,但测光是由照相机内的专用测光元件来完成,该测光元件位于反光镜箱底部。在闪光灯曝光时,照相机内的测光元件直接测量胶片平面的反射光(OTF 方式)。当曝光足够时,照相机会通过机身上热靴的专用触点及时地发出控制指令给闪光灯的控制电路,切断电容向闪光灯管的放电回路,关断闪光,从而保证不会曝光过度。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与照相机的"内测光" 方式类似,更换镜头时,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仍能测量出变化的光线,因此对闪光灯的控制较为准确。TTL 闪光灯控制的信号流图见图 5-6。

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下,只要被摄物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内,操作者不用考虑闪光指数与光圈系数的关系,可以专心致志地构图拍摄,所以该方式已成为中高档照相机的标准功能。

在 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下,虽然被摄画面的背景也会在胶片平面上反光,测光元件也还能反应出这些亮度。但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在闪光之前并不能自动地控制闪光输出,要等到闪光灯触发、测光元件接收到反光量之后,才能对闪光灯实施控制,所以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控制方式。

由于其原理限制,TTL 闪光灯控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第三章中有关测光系统的叙述中曾提到过,测光系统是无智能的,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中也是如此。如当背景很黑而且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被摄主体又离照相机比较近时,因为背景根本没有反射光返回来,闪光灯有可能是释放出全部的能量,被摄主体有可能会曝光过度。这种情况在大型舞会或夜间露天集会上比较常见。相反,如果背景比较明亮而且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距离比较近时,由于背景返回来的光线比较多,容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足,如站在一面白色墙之前的留影拍摄,就常见这种情况。

解决办法是采用自动曝光锁定,其使用方法与不用闪光灯时的方法一样。先对准被摄主体测光(必要时走近被摄主体),然后按下自动曝光锁定按钮,此时闪光灯的闪光量亦随之锁定,再重新构图拍摄。如美能达α7000配用其专用闪光灯AF2800,就可以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至于读者自己所用的照相机是否能用这类自动曝光锁定,请自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专用闪光灯接至照相机上并接通电源,先将镜头对准明亮处进行测光并锁定,然后对着一面镜子(最好是大镜面,如穿衣镜,距离要在1。5米以上),按动快门释放钮,进行闪光灯曝光,用眼睛观察其闪光亮度,由于原测光的区域较明亮,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应该比较小;其次再对准阴暗处(最好是全黑处)测光并锁定,又对准镜子按动快门释放钮。如果这两次闪光的亮度有差别,说明该照相机能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反之,则不具备该功能。

目前绝大多数专用闪光灯都是插在"热靴"上的,或者通过多芯电缆离机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美能达的 Dynax 7xi首创了离机无线TTL闪光灯控制。其原理是:与专用闪光灯3500xi同时使用(不插在热靴上),Dynax 7xi的内置闪光灯先微闪一次,通过3500xi内置的同步器触发闪光,当相机内测光元件测出闪光足够时,内置闪光灯再微闪一次,3500xi在接收到第二次闪光后,自动关断闪光。其工作原理见图 5-7。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填充式闪光灯控制

有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只有在光线不足时才能使用闪光灯。其实不然,在阳光明媚的大晴天,照样可以使用闪光灯,而且还能拍摄出效果极佳的照片。但这时的使用方法与闪光灯的正常方式有点不同,就要采用本节中所介绍的填充式闪光。

这种控制方式也称补光式,当被摄画面的反差很强烈时 (如逆光),可以用闪光灯来填充阴暗的区域。但要保持画面的自然感,用闪光灯时就要有些限制,闪光亮度与现场光要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在画面中占主要地位,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很奇怪的,效果显得不自然,如在晴天树阴底下拍摄人像留影时,人脸会因闪光灯的亮度而显得苍白等。

人的眼睛对各种亮度的场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与一位背靠明亮窗户而坐的人交谈时,我们仍能分辨出他(或她)脸部的细节,根本察觉不到他(她)是处逆光位置,也就是说人的眼睛具有自动逆光补偿功能,而大脑正是作出补偿计算的计算机。遗憾的是胶卷并不具备这种自动补偿功能,如果按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类似方式的测光值进行曝光,拍摄后往往会出现剪影效果,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人脸部的细节。如果提高曝光量,则背景会因为曝光过度而全发白了。所以有不少人不敢拍摄这类场合。遇到时,通常要求被摄者更换位置。在户外时,则要求被摄者面向太阳,这对于摄影是很理想的,人脸所受到阳光的照射,能够将所有的细节准确地记录下来。但对于被摄者来说,就有些难受了。如果阳光强烈的话,眼睛就可能要眯起来,脸部表情很不自然,仿佛很痛苦似的,难以得到生动的照片。而采用填充式闪光,就能避免上述问题,被摄者可以处于逆光位置来被摄,由闪光灯所发出的亮度来"填充"画面前景的阴暗部分。

填充式闪光的原则是:在保证背景曝光正常的前提下,适当增强主体的亮度,使其细节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应按背景高亮处的测光值来设定。手动设定大致的做法如下:将快门速度置成最高同步速度,然后根据闪光灯指数和被摄体距离,按照指数公式计算出光圈值,再收小一档或两档来设置实际的光圈 (等于曝光不足一或二档)。 具体的设置要视逆光程度(即反差程度)而定,光圈收小多些,会出现逆光效果。

手动设定填充式闪光的参数是较为困难的,它像手动曝光选择曝光组合一样,要有较丰富的经验才能设置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人设置的参数会使曝光过度。

现在许多专用电子闪光灯都具有填充式闪光的控制程序,能够在曝光前根据现场光的测量值以及画面的反差情况,依据程序自动地设置闪光量与现场光的比例,能够在闪光的条件下,恰到好处地保留现场光下被摄体的自然气氛。这就是所谓的闪光灯程序自动曝光(佳能称之为A-TTL控制方式)。

填充式闪光控制与 TTL闪光控制的区别在于: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在未闪光之前就已经根据被摄画面的现场光,确定了闪光灯的输出,所以是主动式的控制方式。由于填充式闪光控制涉及到兼顾背景的问题,所以与相机上的测光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测光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目前由于分区式测光方式能较好地处理被摄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也就比较理想。还有一点区别是,填充式闪光控制不一定是TTL的。

鉴于上述原因,有些相机上的名称使不少用户感到困惑不解。如尼康F4上有矩阵平衡和中央重点加权两种填充式闪光方式,实际上矩阵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是与矩阵式测光方式相联系,被摄画面的测光值由矩阵式测光方式而得;而中央重点加权填充式闪光控制则是与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相联系,测光值由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给出。这两种填充式闪光控制的差别只是在于测光方式的不同。其他厂家的做法也是类似的,由于现有的大多数AF单反机都具有分区式测光方式,与之相联系的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就与矩阵平衡填充式的相类似。所以我们不必为具体的某个名词所迷惑。

我们知道,控制曝光量的因素有快门速度、光圈和闪光量,在填充式闪光控制中也是如此。许多用户在使用闪光灯摄影时,多数是采用调节光圈来控制曝光量;而实际上也能采用调节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如对同一个光圈,快门速度慢,背景的曝光量就多些(此处假定背景在闪光范围之外),画面也就更自然。这也是填充式闪光控制与 TTL闪光控制的区别之一。读者也许有这样的经历,在阴天拍摄时,由于环境光亮度较小,需采用闪光灯拍摄。若用 TTL闪光控制方式,虽然被摄主体的曝光是准确的,但背景的曝光则严重不足,白天拍摄出夜间的效果来。

例如说尼康F4的矩阵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在程序自动曝光和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下,其快门速度在 1/60~1/250秒之间自动调整的;而在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下,其光圈值则是自动调整的,调节范围要视镜头而定,最大范围为f/1。4~f16。

填充式闪光方式还有一个很好的用途,在日间拍摄人像时,可以给人物加入令人着迷的"眼神光"。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光都能在人的眼球上产生反光,只有光线以某个角度进入眼球时才能产生反光。而当闪光灯插在相机的附件插座时,总是能够在眼球上产生闪光的反光,从而使被摄者显得生气勃勃,富有魅力,尤其适合于拍摄天真活泼的儿童和豆寇年华的少女。

3D五段测光元件TTL平衡填充式闪光

我们知道,在逆光式反差大的场合使用TTL 闪光灯控制,往往会使被摄主体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如果使用填充式闪光灯控制,能部分解决上述问题,但在有些非常奇特的场合,如在很黑的空旷地拍摄,由于环境亮度几乎没有,填充式闪光灯控制方式也会使闪光灯将全部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被摄主体有可能还是曝光过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摄影画面中包含有高反光物体,如镜子等,测光系统不能测出闪光照明那一瞬间的亮度,从而也还是达不到填充式闪光的目的。所以还是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以往所有单反机中用来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的测光元件均为单个元件,其测量胶卷平面反射光的方式有点类似于第三章所提到的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从而也就具有这两种测光方式的缺陷。

尼康于1992年8月推出的F90较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从第三章中知道,为了解决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所存在的问题,尼康首创了分区式测光(矩阵式测光)方式,有效地解决在逆光和反差大场合的测光问题。那么既然单测光元件 TTL闪光灯控制也有类似的问题,是否也能按照同样的思路来解决呢?尼康 F90上首创的3D五段测光元件TTL闪光控制系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装在F90 反光镜箱底部的测光元件是分成五段的,通过一个聚光镜阵列将从胶卷平面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分区聚光,再投影在后面的五段测光元件,因此对闪光曝光过程中的测量监视不再是按平均处理,而是按画面的几个部分进行监视。

采用了五段测光元件后,可实现3D五测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在这种方式下要与专用的SB-25闪光灯和D型AF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作用。3D五测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的工作流程为:

1、D型AF镜头将聚焦距离信息传递给F90;

2、SB-25 在反光镜上翻后,而快门尚未开启之前这段时间里,发出一系列较弱的闪光, 这种闪光方式称为"监视预闪";

3、五段TTL 测光元件同时测量从灰色快门帘幕反射回来的光线;

4、相机内计算机将五段 TTL测光元件所测量到的实际亮度与根据镜头来的聚焦距离数据、监视预闪的闪光指数和所用光圈等计算出来的理论值进行比较;

5、计算机经过分析并决定:

i、根据反射光的相对读数决定由五段测光元件中的哪一段进行TTL闪光控制;

ii、根据所用测光方式 (无论是3D、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点测光)来决定平衡环境光所需的闪光量;

6、快门开启,主闪闪光,闪光量由(5)所决定。

这种控制方式能保证在非常奇特的照明条件下的正确曝光问题,如画面包含有镜子、白墙等反射性很高的物体、有物体(非主体)非常靠近相机。同时还可以处理日出和日落等这类有太阳在画面中,但背景很远而且照度均匀的场合。如果用一般的TTL 闪光控制方式,很容易会使画面中的主体发白或曝光不足。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3D五段测光元件 TTL填充式闪光方式是很优越的,它相当于在机身内装入了一个闪光测光表,通过监视预闪功能可以在正式闪光之前先测量出所需的闪光量,然后再正式闪光。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好的TTL闪光灯控制方式,可惜的是要与SB-25专用闪光灯和D型AF镜头才能实现。 但只要使用尼康的AF专用闪光灯和AF镜头,其控制效果还是要比第四和第五节所提到的控制方式要精细。

频闪

一般的闪光灯在每次触发时,只闪一次之后就停止了工作。而在频闪方式下则是闪光灯在每次触发时,不是一次将所有的能量全部放出去,而是分几次连续发光,这样就在一张底片上将动体的一连串动作同时记录下来。用这种闪光方式拍摄的照片比较有新意。用频闪方式拍摄的照片图例见图5-9。这种闪光方式也称作"连续闪光"。

频闪方式只有少数高级闪光灯上才能见到,普通闪光灯是没有这一功能的。因为它的控制回路较为复杂。

频闪次数是以每秒钟闪光多少次来计算的。有些闪光灯的频闪次数是固定的,如佳能的420EZ为每秒5次;有些则是可调的,如尼康的SB-24最多为每秒 8次,而美能达的5200i闪光次数最多可达10次,但闪光频率可调,最高频率为50Hz,即最快时可在1/5内闪光10次。

在使用频闪方式摄影时,一般要用慢速快门,如 1/4秒或更慢,才能使其效果更明显。

防红眼闪光

在夜间人像摄影中,如果用插在照相机附件插座上的闪光灯进行闪光拍摄,若人眼是对着镜头看,用彩色胶卷,拍摄时得出的照片上的人像的两只眼睛有时是发红的(在黑白照片上则是发白),看起来很不自然,尤如魔鬼似的。这就是所谓的"红眼现象"。如果用内置闪光灯的袖珍相机(即傻瓜机)在较近距离内用闪光灯拍摄人像,出现红眼的次数要更多。

红眼现象是由闪光灯的闪光光线通过眼睛瞳孔照亮了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的血管而引起的。由于血管是红色的,所以在彩色底片上就真实地记录下来。眼睛瞳孔就象镜头的光圈一样,可以张大收缩。当环境亮度低时,瞳孔就开大,亮度愈低,开度就愈大;反之,瞳孔收缩。若在日间用闪光灯作补光拍摄的话,在照片上是看不出红眼的,只有瞳孔开得比较大时,红眼现象才明显地表露出来。由于动物的视网膜血管不一定是红色的,所以拍摄动物时就不一定会出现红眼了,比如说拍摄猫,就会出现绿眼。给白种人拍摄时,出现红眼的概率要高于我们黄种人。

解决红眼现象的办法有两个:改变闪光角度和改变闪光方式。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改变闪光角度。让闪光灯以一定的角度来发光,而不是直对着眼睛闪光,使从眼睛反射回来的光线不进入镜头内,就象面对一块玻璃进行闪光拍摄一样,如果是正面闪光,在照片上必然会出现闪光灯的反射光斑;若以一定的角度闪光时,上述现象就不会出现了。由于袖珍相机的内置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短,每次闪光拍摄时几乎都是正面闪光,所以出现"红眼"的概率要高得多。而在单反机中,由于将闪光灯插在附件插座上,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相对来说要远些,所以出现"红眼"的概率要低些,但还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如果闪光灯头是可以向上摇摆的,将闪光灯摆动成某个角度,如利用天花板的反射等,但这种方法对于灯头固定的闪光灯是无能为力的。最彻底的办法是闪光灯离机工作,即用一根闪光灯连线将闪光灯引离开照相机进行拍摄。这样不仅能消除红眼现象,而且能使所拍摄的画面更生动、人像更有立体感。

还有些照相机是在设计上加以改进,如采用上弹式设计,内置闪光灯不是固定的。平时不用时,闪光灯是收缩的;需要时上弹到位,使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拉开。如企能的GENESIS Ⅲ的内置闪光灯上弹出来后,与镜头的平行距离达83mm,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出现"红眼"的概率。

2、改变闪光方式。对于内置闪光灯的照相机,不可能将闪光灯摆动一个角度或离机工作,所以制造厂家在闪光灯的工作方式上加以解决。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闪光灯预闪方式,即在正式闪光拍摄之前(即快门开启之前),闪光灯先以较弱的闪光量预闪一次或数次,暂时提高环境亮度,使被摄者的眼睛瞳孔因受光而暂时收缩,然后再正式闪光拍摄,这种方式能大大地减少"红眼"出现的次数。如尼康的双焦距袖珍相机TW20是在正式拍摄前0。75秒预闪一次,然后才正式闪光。但在使用这种方式拍摄前,要预先告诉被摄者,否则他(她)会以为第一次预闪是正式拍摄,一闪完就离开原位置,等到第二次正式闪光拍摄时,被摄者可能会离开或脸部表情发生变化,导致拍摄失败。

为了解决预闪方式中被摄者会提前走动的问题,相机生产厂家又发明了一种方式,在内置闪光灯处附加了一支小灯,当调至防红眼闪光方式、半按下快门时,若现场光很弱,这支小灯会自动照明,以刺激被摄者的眼睛瞳孔收缩,达到防红眼的目的。在佳能的AF变焦袖珍相机ZOOM 105和EOS 1000FN单反机等装备有这种防红眼方式。

自动聚焦辅助照明器

简称AF照明器。这是AF单反机的专用闪光灯所特有的机构。由于被动型AF系统在低照度的情况下,因测距组件的局限性,其AF系统失灵。接上专用闪光灯后,依靠AF照明器发出的红光可以使AF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实现了"在全黑的环境下准确地自动聚焦",这是手动聚焦单反机所不能做到的。

由于测距组件中的感光元件对红色特别敏感,所以AF照明器所发出的光都是红色的,其波长约为700纳米(nm)左右(注意,这是可见光而不是红外线光,红外线是不可见的。有不少书籍和文章称这是红外线,主要来源于香港的一些摄影杂志,以讹传讹!)。AF照明器一般装在闪光灯灯头的下方,目前有不少AF单反机在机身上内置了AF照明器。AF照明器的结构由一只带有图案的发光灯和一块红色有机玻璃组成。AF单反机专用闪光灯的热靴又多了一只触点。接上照相机并接通电源后,在自动聚焦时,如果环境光的照度低于AF检测装置的允许值时,照相机将通过触点发出信号给闪光灯,闪光灯上的AF照明器就会发出一束带有图案的红光,投射到被摄体上。

我们知道:AF系统在无反差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工作的,所以AF照明器发出的红光是有图案的,人为地形成反差,提高自动聚焦的灵敏度。

早期的AF单反机由于只有一组测距组件,而且是水平方向排列,所以只能检测纵向的画面,其专用闪光灯上AF照明器所给出的图案如图5-14的中央圆形部分。后来的AF单反机采用了多组测距组件,即可检测纵向也可以检测横向的画面,所以相应的AF照明器的图案如图5-14所示。

有些闪光灯还能配合AF照明器来测距,即能够测量出被摄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在闪光灯自动闪光(非TTL)方式下,可作为自动设定光圈的依据。具有这种功能的闪光灯有佳能的420EZ和300EZ。







自动调光式闪光灯



      自动调光式闪光灯是在通用闪光灯的基础上增加了测光元件及闪光控制电路。自动调光式闪光灯前面有一测光孔,内装有测光元件,可接收从被摄主体反射回来的光线。当闪光距离不同时,被摄主体所接受的闪光照度值必不相同。闪光距离愈远,接受的闪光照度必然愈低(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此时闪光灯测光孔所接受的反光照度也就愈低。实际上闪光灯每次的闪光强度都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改变闪光持续时间,才能有效地控制闪光量。测光元件则根据反射回来的闪光来控制闪光持续时间的长短,以达到正确曝光的目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1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闪光持续时间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测光元件测出足够亮度时,则通过控制电路来阻止整流充电电路中的大电解电容继续向闪光灯管放电。阻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电解电容旁路泄放,即电解电容向另一个回路放电,而不通过闪光灯管。在向闪光灯管放电时,该放电回路是断开的,一旦闪光足够,该回路导通。所以这种控制方式称为"旁路式"或"并联式"。旁路式的优点是电路简单,但最大的不足是将电容上多余的能量全部放完,白白地浪费掉,因此费电和回充电时间(回电时间)较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17 09:07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