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6|回复: 0

天涯文化随笔——亚龙湾 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8-9-26 16: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文化随笔——亚龙湾 ZT

刚峰先生:



        对于亚龙湾,我一直不敢动笔。《三亚晨报》副刊曾约我写篇散文,我曾也动过几次念头,为此而特意驱车去了几次,可每每伏案桌前,却不敢下笔。
        的确,若从景色的角度,亚龙湾的海岸风景的确可以写出一篇绚丽的美文。特别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年飘泊者来说,浴沐在亚龙湾清纯美丽的海湾,面对着这片纤尘不染的世界,念天地之悠悠、思宇宙之无穷、说人生之易逝、笑世人之争荣、忘人事之宠辱,亚龙湾对于我来说,真可谓是人生皈朴归真的一个极好去处。可是,在1995年的秋季,对三亚人民来说,亚龙湾已不仅仅是风景意义上的一个景点,而是三亚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种象征。在三亚的大街小巷,你随时都可聆听到亚龙湾建设的锣鼓声,为迎接96中国度假休闲年开幕式于元月一日如期在亚龙湾举行,三亚政府和人民可谓倾城财力,全心投身在亚龙湾的中心广场的建设中。仿佛,开幕式的举行,沉寂几年的三亚经济就会有个迅猛的崛起。
  我是在无数次的大街小巷或茶坊边读到三亚人的这种热切切期望的眼光,我也非常同情和理解一个偏踞一隅的城市渴望振兴的心情。
  那时的三亚,到外是红旗召展、锣鼓升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个全国性的旅游休闲年活动将开幕式放到南中国最南端的一个城市,而在这个又素称为极富旅游价值的海滨城市,无论是官吏学者或是平民百姓,都感到了一个沉甸甸、湿润润的发展商机;况且,届时将有来自中央领导、外国使节等海内外贵宾近万人云集三亚,三亚焉敢有怠慢之理呢?于是三亚几十万居民将热切的目光沉甸甸地压向了亚龙湾。
        在这种氛围不,我焉然遑论动笔呢?
   

   
  未曾开发前的亚龙湾,菀如一位拙扑秀气的黎族少女,其卓约的天姿在这片曾属军事禁区的海湾上神密芬芳。许多人总想驻跸、总想窥探,然而,威慑的禁区击碎了多少人的梦幻。
  应该说,至止八十年代未,世居盘桓于此的黎族百姓,仍然拥趸着的是一派祖宗遗留下来的迷人田园海岸风景。
  杨帆操棹、桨声矣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直到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细雨初霁的早晨。
    据说一个曾是开国元勋的后人,拎着从股民们粗茶淡饭中抠下来的血汗钱,身后跟着一拔从东地南西北招蓦来的队伍,浩浩荡荡踏进了这块军事禁地。
        轰隆的马达声惊醒了蛰居的黎人,他们从陋拙的寮舍中伸出头来,苍闾的脸颊上流露出孱弱的惶迷。固守了几千年的黎人还未在惊诧中反应过来,便被一迭迭随风颤动的人民币的吆喝声中迁徒出祖居之地,他们惊喜于手中一迭纸币,嗫嚅声中流露出感激,在一片觥筹交错的庆贺中,祖先们用热汗浇灌的土地,便被云集而来的四方商贾们圈去。
  五星级宾馆、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娱乐城等现代文明所构划出来的憧憬便在推土机的豪迈声中凸出了雏形。
  然而呀然而,一场经济大潮冲毁了许多人的梦境。大潮过后,亚龙湾一片浪籍、满目疮痍,将军的后人黄鹤一去不复回。
        亚龙湾又沉寂在一派阵痛中。
  在这里,我决没有丝毫贬低亚龙湾初期开发者美丽的企图。在中国,任何一个开发区总是那么曲折,更何况已列入国家级的亚龙湾,其庞大的开发计划,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开发商象换马灯一样,一茬茬来来去去,暴发者,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飞扬而去;失败者,失魂落魄、偃旗息鼓沮丧而泣。
  成功者也好,沉沦者也罢,亚龙湾的海仍然是那么宽阔与清澈,亚龙湾的天空仍然是那么清纯秀丽,而亚龙湾那些失去土地的黎人,却在一堆堆被弃的建筑拉圾中翻寻着希冀……



  在亚龙湾,三亚人所有的希冀都被耸立成为一根高达28米的图腾柱上,仿佛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振兴的一种象征。蔚蓝的天空、和煦的海风、青翠的山峦、碧澄的海水以及金灿灿的阳光,把这座图腾柱烘托的格外神秘与威严。
  1995年11月中旬的一个响午,我与香港文汇报俩位记者应邀来到了亚龙湾采访。
  此时的亚龙湾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还有一个月多点的时间,庞大的开幕式就要在此举行,建设者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天干劲加班加点地工作。工地张副总指挥把我们带到了正在建设的中心广场,映入眼帘的图腾柱便在蓝天白云的空旷中,予以我一种难言的震憾。
  我不知设计者们为何要把古老民族上至远古、中至神话、下至民间几乎所有的神话典故集于一体,而裸露在这片椰风海韵中。“天地合闭”、“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刑天舞戚”、“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八个妇孺皆知的远古神话耸立在南海之滨,似乎是想把古老民族深厚的底蕴抗衡海对面崛起的西域文明?那被民间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神灵,镇守在图腾柱的四方,是否依然祈求着他们的庇护?还有那“风、雷、电、门、山”等诸神,一个个端座在石阵中,是要向游人呈展其呼风唤雨的神通,还是要为这个急欲振兴的民族呐喊助威!
  我不得而知。在这极为难得的休闲度假风景区内,为何总要给人以千年的沉重、万年的反思?
  设计者们太累了!
  在这里,我决没有否定民族神话对现代文明建设的作用,我只是觉得许多坍塌的辉煌毕竟属于历史,睨视历史,重要的是僭越浮嚣。
  斫盼代替不了现实。民众心底渴望精神慰藉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决策者们不能浮躁。
  许多事,期望的越高、失落的也就越多,海南建省近八年所发生的一些事,不该值得反思吗?……
  


  有一件事,令我百思不解。
  来自德国的华裔女作家夏龙珠女士携其德国男友白先生曾下塌于我工作所在的新华社三亚站的别墅里。这位毕业于六十年代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已定居国外二十余年,现为德国一所大学的教授。这位上海籍的华裔女作家曾在海外发表过许久以中国题材的作品。这次利用假期,不仅带来了德国的男友,而且还将其胞妹及瑞典籍的妹夫一同带到了三亚。
    有幸互为邻居,并受聘相佐十余天。
  我随夏女士上黎寨、下海滩,搜集着散落在民间的风土人情;啃山兰、喝玉酒,挖掘黎苗古朴遗风。
  直到她们即将离开前夕,我驱车带她们来到了亚龙湾,来到了令无数人引以自豪的弘扬中华古老文明图腾柱前,那知来自德国与瑞典的俩位老外在我喋喋不休的唠叨中,却把目光投向了几里之外的一个海滩,那个没有开发并被称为“小亚龙湾”的海面。
  其实,眼前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湾”的大亚龙湾,在美丽的沙滩畔,已建起了华丽的酒店与别致的景点,其规格与档次,无以论比。然而,已近不惑之年的俩个老外,却央求我带他们到那个还没有高楼大厦的海边去,那个只有几间破碇的茅寮、没有游人戏耍、没有导游、没有麦克风、没有喧器,纯朴自然的海滩。
  车刚停下,俩位老外兴奋地象童孩,脱光衣服,且不顾一切跳入海中,忘情地戏水,急得一旁的夏女士的胞妹,在岸边大声叫嚷。
  夏女士说:这就是中西文明的差异。
  我在一旁无以言答。
  如今,夏女士已回德国近一年了。我也离开三亚,到海口一家报社来打工,也不知他们还是否记得此事?
  回德国后的夏女士不久,曾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信中夹着几张照片和四个沾着浆糊的英文通讯地址。
  可至今,我连一封信都没有回过。也许是在海南漂无定所,无法收信;也许是那个情节触动太深或许什么也不是,总之,我与夏女士从此断了联系。
  不知她在德国过得还好吗?是否在这个假期又来到了三亚?
  是否象她曾经所说的那样,在小亚龙湾畔,盖一间草房,老将暮志时来此定居!
  也许,夏女士是真正读懂亚龙湾意义为数不多的游客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3 11:14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