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百集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5: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4集 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是十五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经济、法律制度。广大农奴被法律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十八世纪末以来,农奴制日益成为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侄梏,逐渐开始瓦解和衰落。为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适应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沙皇政府1861年自上而下实行了农奴制改革,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仍保持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消灭农奴制的一切残余成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

1480年,罗斯终于摆脱了蒙古长达200多年的统治,加快了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俄罗斯统一国家的进程。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先后打败特维尔、立陶宛和立沃尼亚骑士团,实现了东北罗斯大部分的统一。这一切都是伊凡三世实行依靠、扶持中、小贵族的政策而进行的,伊凡三世将土地分封给他们作为答谢。随着封地制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日趋恶化。十五世纪中叶,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限制农民行动自由的规定。为了实现并巩固国家的统一,伊凡三世于1497年制订了法律文献《1497年法典》即《伊凡三世法典》。法典不允许农民从一个地主名下随意转到另一个地主名下,规定只有在每年俄因11月26日的尤里耶夫节前后各一周,农民才能离开原来的主人。这样,国家通过法律将农民束缚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形成。广大农民逐渐失去人身自由,成为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

1550年6月,国家法典编纂完成,这部法典史称《1550年法典》,也称《沙皇法典》,这是俄国第一部统一的法律文献。1550年法典重申了1497年法典的规定,农民只有在尤里耶夫节都有权离开主人,并增加了离开时需交纳的居住费的数额。这一切使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加强,人身自由进一步受到限制。

1592年到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和户口登记,凡是记在地主名下的农民都被认为是农奴。1597年,沙皇政府又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同十五世纪末相比,俄国农奴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十七世纪初,俄国出现了全国性的大灾荒,仅莫斯科地区就有12.7万人被饿死。大封建主、大商人趁机囤积、倒卖粮食,大发不义之财。农奴制不断加强,使农民的处境进一步恶化。

1606年,爆发了全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封建专制统治的农民起义,波洛特尼科夫起义。起义军给了沙皇政府沉重的打击,但最终失败。

1613年1月,大贵族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推选为沙皇,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

十七世纪的俄国是沙皇专制制度及封建农奴制不断加强、阶级矛盾异常激化的时期。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了维护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颁布敕令,规定地主可以在五年内追回逃亡的农民,以后又不断延长到九年、十年。如果逃亡的农民被其他主人带走,追回的期限甚至可以延长到十五年,农奴的地位更加恶化。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强化农奴制,沙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来制定新的法典。

1649年1月底,新法典的编纂工作结束,该法典被称为《会议法典》,也被称为《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法典》或《1649年法典》。《1649年法典》从法律上确定了农奴对主人终身的和世袭的依附关系,将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固定了下来。法典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者,农民如果逃亡,主人可以无限期的追回,同时,追回他的妻子、儿女和财产。法典还规定,封建地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权审讯和拷打农民,甚至可以给他们带上镣铐进行判决,还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及其他个人事务,除了自己的主人有背叛沙皇的行为外,农民无权就其它任何事告发主人,如果地主破产,其债务需由农民负责偿还。《1649年法典》的制定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最后确立。据1678年的调查显示,全俄93万农户中,已有88.8万户沦为农奴。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于沛)“农奴制不仅仅是个经济制度,而且也是个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农奴制确立以后,使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得到了加强和发展,而且沙皇本人的权力也得到了扩大,这是俄国从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度过渡期间很重要的一步。农奴制确立以后使广大农奴被迫处于一种依附地位,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影响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不仅在当时,使得俄国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而且一直影响到它以后的历史进程。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直到十八世纪以后,俄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明显的落后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地主在1760年已经取得了可将自己的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之后,根据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命令,1765年又得到了可以放逐农奴去做苦工的命令。1767年,她又颁布了禁止农民控告自己主人的命令。农奴对地主的任何控告都被认为是诬告,将被判处终身流放。地主贵族不仅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剥削,而且不断强化农奴对贵族的人身依附,农奴像牲畜一样被驱赶到市场公开标价出售,野蛮的农奴制激起了人民的激烈反抗。

1773年到1775年,爆发了以普加乔夫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起义者宣布解放农奴,迅速席卷喀山、乌拉尔、西西伯利亚、车里亚宾斯克等地,沉重地打击了沙皇政府和封建农奴制。

叶卡特琳娜二世镇压农民战争后,颁布了《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的敕令,极力维护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继续加强封建农奴制统治,农奴的境地继续恶化。不仅农奴反对封建农奴制,一些以莫斯科大学为中心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投入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推动了俄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他尖锐的批判了俄国农奴制的残暴,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持以深切的同情,希望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建立卫生保健来改善农民的现状。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开始向大机器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的工厂动摇着农奴制的经济,加速着它的瓦解,这是封建农奴制走向崩溃的前兆。

30到5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俄国工业生产中的农奴制生产关系逐渐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越来越多的农奴工人获得了解放,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这却是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的重要标志。

农奴制危机的加剧表现在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俄罗斯近代文学奠基人、诗人普希金在《致卡达耶夫》、《自由颂》、《乡村》等诗中鲜明的表达了讴歌自由、反对农奴制的思想,他写道:我要向全世界歌颂自由,使王位上的恶人胆战心惊;世界的暴君,战栗吧!而你们,匍匐着的奴隶们,听吧!鼓起勇气,起义吧!

在十九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此起彼伏有1000多次。沙皇政府惊呼,农奴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骚动在1859年为90次,1860年为126次,到1861年则猛增到1176次。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废除农奴制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57年1月15日,在亚历山大二世的主持下,沙皇政府成立了一个秘密委员会,负责解决迫在眉睫的农民问题。

1858年10月30日,他在给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下达的指令中提出了准备进行改革的方案之原则:是保证社会稳定、不使地主、贵族和沙皇政府的利益受到危害。

1861年3月3日,是亚历山大二世登基纪念日,在这一天,他签著了《农民改革法令》,在历史上也被称作1861年2月19日法令。该法令的基本内容是: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般公民权,即农民有权拥有个人的财产,他们可以自由迁徙、婚配、从事工商业活动、缔结合同、进行诉讼等,地主应承认农民的人身和人格自由,不允许买卖和交换农民。然而,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和从贵族地主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谓赎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主对农民肆意掠夺的过程。据各省不完全的统计,这些地区有3326.8万俄亩土地,按1854年到1865年市价计算,份地的地价为5.44亿卢布,而实际上份地的赎买价格为8.67亿卢布,这样,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多达3.23亿卢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于沛)“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革,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开始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俄国,但是这场改革是在沙皇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维护了地主贵族的利益,改革以后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比如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而广大的农民虽然获得人身的解放,但是他们在经济上仍然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生活异常痛苦,而且在政治上也没有任何权利。”

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0多万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机器被广泛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

70年代,大工业逐渐发展起来。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使俄国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这场改革毕竟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沙皇专制制度作为封建统治的顽固堡垒,不可能使改革损害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相反,却利用改革来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改革自始至终都在沙皇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下。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人民仍面临着从政治上、经济上彻底消灭农奴制残余的艰巨任务。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5集 美国西进运动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一个令美国人振奋的壮观场面:美国地图上,数十辆白色大逢车缓缓向西驶去,仿佛是美国历史上西进运动的再现。西进运动是指美国在十九世纪初期开始的大规模开发西部的运动,是美国人民建设家园的伟大创举,这场举世瞩目的大进军使美国拥有了今天的版图和财富,奠定了美国发展壮大的基础,最具美国特色的社会和文化风格也应运而生,牛仔文化、西部影片都是对这段历史的浪漫写照。

西进运动伴随着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前后持续了约一个世纪。美国的版图最初只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沿大西洋的侠长地带,分为13个州,美国早期国旗上面醒目的13颗星正是这13个州的象征,它们是美国诞生的摇篮,在美国人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13州联合起来在独立战争中战胜了英国,把疆域向西扩大到密西西比河岸,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一倍。当时密西西比河是美国西部的界河,河的西边是法属路易斯安那和墨西哥。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可以称得上是美国西进运动的先锋,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曾经担任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和第三任总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远见的政治家,正是这位总统使遥望着密西西比河彼岸那一大片处于蛮荒的土地,视线越过落基山脉,直望到太平洋的波涛。他说,不能不看到长远的未来,那时我国人口迅速增加,将使我们扩大到现有的范围以外,整个北美大陆将住满说同一语言、以相同的政体和法律治理的人民。杰斐逊就任总统伊始,便请国会拔下专款,亲自委派其秘书刘易斯上尉和克拉克上尉为队长组成一只小分队,以探测水源为名,实地考察西部的情况,为日后治理西部做准备。小分队以水路为主,经过3年的艰辛,带回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包括西部的详细地形图、物产和气候情况、各种植物和矿物的样品等等,甚至与一些印第安人建立了联系。无巧不成书,正当杰斐逊心里打着扩张算盘的时候,法国皇帝拿破仑替他拨动了关键的一颗珠子。法国在北美的领土叫路易斯安那,意思是路易王之地,以纪念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其面积相当于现在美国本土的1/3,东起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脉。法国在欧洲战事频繁,又在美洲镇压海地革命失败,对于路易斯安那可谓鞭长莫及,但是拿破仑又唯恐这片领地落入宿敌英国之手。正是在这个时候,杰斐逊向他提出了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方案,拿破仑顺水推舟,仅以1500万美元就把2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卖给了美国,这笔聪明绝顶的交易,使美国以相当于三分钱买一英亩土地的价格将国土面积增加了一倍,从此密西西比河由界河变为内河,丰富的资源加之四通八达的水系为美国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国得到路易斯安那以后,扩张的矛头便对准了西南领国墨西哥。美国以势欺人,威逼墨西哥割让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以建立傀儡国的手段夺取了墨西哥的北部大省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这样,美国总共强占了墨西哥2/3的国土。在十九世纪前半期,便不择手段地夺取实现了杰斐逊当年的扩张梦想,把边界直推到太平洋岸边。

1848年1月的一天,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小移民区、旧金山附近的萨克拉门托河谷,一个木匠詹姆斯·威尔逊·马歇尔心情激动地冲进农场主萨特的家里,向他展示了自己惊人的发现,他在土地里发现了金砂,只需要用筛网把泥土在河里来回摇晃几下,亮晶晶的金砂就留在筛网上了,消息很快就泄露了出去,人群沸腾起来,农民和工匠放下手里的活计、商人关闭了商店、甚至学校老师也解散了学生纷纷涌向亚美利加河,这件激动人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世界,来自美国东部、南美洲、欧洲的冒险者纷纷加入了淘金的洪流。仅仅一年之内,就有八万多人乘着木制的四轮马车穿越美国荒凉的西部,或是经历长途的海上航行来到这片土地上,淘金热带动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但淘金并不是人们奔向这片土地的唯一原因。

(杰斐逊国家疆土拓展纪念馆 历史学家 鲍博·摩尔)“我认为西进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件,究其原因,有很多种可能,导致其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土地的渴求,人们想要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大多数来自欧洲,那里的农民和下层人民根本不可能拥有土地,只有地主和贵族拥有大片土地,有时候雇佣很多人来耕种,然而美国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当人们踏上美国的国土后,立即开始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于是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起来。在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后,人们开始向西部山区迁移,从那以后,源源不断的移民逐渐向西部拓展,幸运的是,有些人比如托马斯·杰斐逊预计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向北美大陆上迁移这一事实,于是他实现了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的计划,这使美国的国土面积增加了一倍,美国人同时也派人对西部进行了考察,可以说他们是探索,或者说寻找更多的可定居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选中的地方,比如像俄勒冈,最后也成了美国的一部分。”

西部广阔无垠的尚未开发的土地是吸引移民更主要的原因,美国政府制定了十分诱人的土地开发政策。1800年,政府规定西部土地可以按320英亩为一份购买,1804年减为160英亩,1820年减为80英亩,地价也由每英亩2美元减为每英亩1.25美元。1841年颁布的《分配与优先购买权法》规定:凡占据一块未垦土地并耕作几年以后,就获得了购买这块土地的优先权,这些政策大大吸引了移民开垦土地的热情。美国的西部不断延伸,那些广袤的未开发的土地仿佛磁铁一般吸引着一浪一浪的移民潮流,人们说美国是个车轮子上的国家,移民把全家所有的物品和他们对未来的希望统统装进大篷车。为了安全,这些马车都被连成长长的一列,成群结队的家庭驾驶大篷马车沿着印第安人行走的崎岖小道艰难地行进着。当时著名的西进小道有俄勒冈小道、圣菲小道等,它们的起点在今日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当时被称为“草原港口”。

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建设铁路几个重要阶段,收费公路出现得很早,这种以碎石铺设的道路优于过去的土路,然而由于无人保养,又加上收费较高,很快被水路取代。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掀起了开凿运河的高潮,在此后的50年时间里,共修建运河4000多英里,水路运输方便、快捷、便宜又干净,特别是富尔顿发明的蒸汽机汽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825年伊利大运河通航,谱写了美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它西起伊利湖边的布法罗市,东到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再与哈得逊河连接,使五大湖和大西洋一脉相通。由伊利湖区到纽约的运输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而运费却下降了85%,纽约港从此地位倍增,成为西部货物的重要出海口。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通革命要算铁路的修建。美国西进的同时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修建了密集的铁路,同时仅用三四十年时间又继续向西修建并完成了贯穿东西的五条铁路大动脉,拉近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距离。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中国劳工对修筑美国铁路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在十九世纪美国的筑路大军中,随处可见身着蓝布衣,头梳长辫子的中国工人。有一年,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时,大雪封山长达5个月,3000多名华工被巨大的雪崩埋没,竟无人援救,直到第二年冰雪融化后,人们才发现横尸遍野。华工个个身穿单衣,赤着双脚却手拿铁锤、紧握镐头,景象惨不忍睹。

中国人到美国最早是在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时,他们以一纸卖身契被当作猪仔贩卖到美国开矿筑路,在美国语言中随之出现了苦力一词。美国废止了黑人奴隶贸易之后,取而代之的正是贩卖华工的生意。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修筑大铁路的高峰期,每年被贩运的华工可达一两万人,最多时近4万人。

(加州铁路博物馆 馆长 凯尔·怀雅特)“中国人最初是在淘金热时来到这里的,很多人便开始在加州工作和生活,他们有的在金矿打工有的从事其它行业。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组织者开始想雇佣一些普通劳工,但是总是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于是他们尝试雇佣一些中国工人来解决当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工人非常努力,工作也很出色,于是铁路系统开始积极雇佣更多的中国人,甚至帮助他们从中国国内来到加州,毫不夸张的讲,中国工人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巨大努力和辛勤的劳动,该工程也不会顺利完工。”

华工为美国西部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汗水和血泪挥洒在美国的大地上,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是当金灿灿的黄金流入资本家的腰包时,美国却掀起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

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是一个人力资源奇缺的国家。在建国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国家始终大力吸收外来人口,鼓励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纽约市附近埃利斯岛上移民局所设的检查站与西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遥相呼应,成为美国入境的东、西两个关卡。矗立在附近的自由女神永远在向长途跋涉的移民招手,这尊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是为纪念美国诞生100周年于1886年在纽约落户的,这位法国女神称得上是美国移民史上空前绝后的巨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黄柯可)“我们知道,直到二十世纪以前,外来的人口占美国的人口比重一直是非常地大的,美国社会上,世界各地的人种、民族一应俱全。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块土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建设着这个国家,所以才能使得美国在世界历史上后来居上。对这种移民社会,一般地称为是大熔炉、马赛克、万花筒。在这里,民族的包容性是很强的,人们的进取奋发精神也是被世人所称道的。”

美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欧洲,加上外来移民的数量与日俱增,使美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欧洲国家。从十九世纪中期到191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5倍,由200万上升为1亿,其中外来移民就有3300万之多,移民对美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已为历史所证明。英国移民塞缪尔·斯莱特依照英国设计而制造的珍妮式纺织机开启了美国工业化的大门;苏格兰移民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的电话堪称人类通讯方式的一场革命;法国移民化学工业大王杜邦家族的产品至今世人还在享用。在现代史上,世界知名的许多科技专家都是外国移民。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和丁肇中等都是中国移民。

在世界上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反差的国家不多,美国就是一个。美国在十九世纪末已经拥有了现在的版图,但那时的人口只有7000多万,因此辽阔的土地便成为美国最大的财富,也是吸引各国移民的主要原因。为鼓励开发西部,美国建立伊始,政府便颁布了土地法,出售公有土地。西进运动中,历届政府一再调整价格并缩小一次性售地面积,其中效果最好的一次是林肯总统在内战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它规定:凡购买土地者在耕种5年后便可以拥有这块地,此举大大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很快在中部大平原出现了新的农业带,它取代东部的老农业区而成为美国的粮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黄柯可)“美国政府所拥有的公有土地不仅仅出售而且还赠送,在它的历史上有两类赠送的土地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一类赠地是用于建立高等院校,有的学校后来就变成州立的综合大学,所以应该说这是一项功载千秋的土地政策;那么另外一类赠地是给铁路公司,而且规定每推进一英里的铁路就再给你这个铁路线两侧10到20英里宽的土地,而且允许你使用这块土地上的石料、木料等等建筑材料。”

和任何事物一样,土地法的实施也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合理,更何况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更是司空见惯。因此借西进之机钻政策空子大发横财者大有人在。他们先从政府那里抢购大量土地,再划整为零,以高于官价的办法出手卖给农民、矿主或工场主等,牟取暴利。有一位芝加哥建市时的首任市长威廉·奥格登从事房地产业获利匪浅,他在西进期间于1844年用8000美元购买的土地仅仅8年后就卖到300万美元,以15000美元购进的产业在20年后居然升值为1000万美元,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人常常会自豪地告诉你:西部的开发和崛起与东部不同,走的是美国独特的道路。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绘出了五彩缤纷的画卷。今日世界知名的大都市芝加哥,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才刚刚兴起,比纽约建市大约晚一个多世纪,但它很快就成为工业和交通中心。

但是在工业文明上升的同时,道德文明却一落千丈。最明显的莫过于印第安人的命运,他们本是这个大陆的主人,然而在美国发展的过程中,却被白人剿杀、驱赶,白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又强行把他们驱赶到山区和沙漠里指定的保留地,使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因此西进运动又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西部以惊人的脚步在前进,环境和自然资源也在以空前的速度被破坏,大片的原始森林遭砍伐,清澈的河流被污染,由于技术落后、组织无序,加上维利是图的个人利益的驱动,矿产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北美大陆原本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但是西部开发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就连凶悍的野牛也难逃一劫,人们捕杀野牛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当发现野牛皮毛可出口海外、野牛骨可制成精美的工艺品时,它们的命运也就彻底地不可挽回了。

美国的历史很短,在它立国时,中国已经走到了相当昌盛的清朝乾隆41年,但是到十九世纪末年,它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杰斐逊国家疆土拓展纪念馆 历史学家 鲍博·摩尔)“当西进运动正在进行的时候,许多人说如果美国只有一面临海,如果不是两端都临海,如果不同亚洲尤其是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话,它就不会拥有像欧洲国家那样的稳定。”

可以说,开发西部的历程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集 美国内战
1861至1865年,美国爆发了内战。美国内战是南方的奴隶制度与北方的自由雇佣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在林肯的领导下,北方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摧毁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从而维护了联邦的统一,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美国独立以前,英属北美殖民地便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北部和中部殖民地,居住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移民,他们以种植业、捕鱼业、造船业和进出口贸易为生,南部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烟草、稻米或蓝靛等专供出口的单一经济作物。18世纪以后,在种植园里劳作的大都是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1800年以后,北部已完全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劳动制度,而南部种植园仍推行以强制劳动为特征的黑奴制。北部自称为自由州,而把南部称为畜奴州。内战爆发以前,北部和南部都在迅速发展。

1820至1850年间,北部的产业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公路、运河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建设发展迅速。到1850年,美国已经修建了铁路一万四千多公里,农业和工商业都空前繁荣。联邦政府在新获取的西部领地上建立准州,准州在国会的监督下成立代议制政府,逐步走向自治。只要人口达到6万人,就可以被联邦接纳为一个新州,成为合众国大家庭内的平等成员。从1815到1850年间,联邦平均每三年接受一个新州,世界其他国家惊奇地看着眼前的美国变得越来越宠大。

1840年,美国仅有1700万人口。到1860年,人口已经急剧膨胀到3200万。北方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等城市,不仅是交通中枢,而且是商业贸易中心,成为南部棉花和西部粮食出口的贸易中转站。与此同时,南部在以黑奴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在1793年轧棉机被发明之后,南部开始大面积栽种棉花,生产的棉花占世界棉花供应市场的75%,发展成为棉花王国。烟草、蔗糖生产也占很大比例,但南方种植园的管理方式非常专制野蛮,南部也享受不到北方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南方没有几家工厂,很少吸引投资,铁路和电报网也很少,其中与北方最深刻的区别在于南方的农业经济是以黑人奴隶无偿劳动为基础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区域利益,导致南北之间冲突不断,而美国领土的扩张使南北之间在奴隶制上的矛盾不断激化。在西部新扩张的领土上是否实行奴隶制,成为南北双方斗争的焦点。在南方种植园主看来,在经营的土地上不使用奴隶是绝对无法想象的。而对于北方人来说,将奴隶制引入新开发的西部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这些观念冲突的根源,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工作多、劳力少,北方移民担心南方人带来大量不必支付工资的奴隶,使自己面临不公平的竞争,而南方人通常没有北方人富有,他们唯一的经济资源就是黑人奴隶,一旦废除奴隶制度,他们将变得一无所有。

在国会里,南北各州的代表就西部领地进入联邦的条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激进派主张取消奴隶制,反对派则认为各新建州的居民应该有权力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在本州允许奴隶制存在,即所谓居民自决原则。

从1820至1860年,尽管冲突不断,但南北双方基本上还能够在国会辩论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他们之间的重大冲突与妥协有3次。但1854年在讨论堪萨斯、内布拉斯加领地上组建新州时,国会同意在组建新州时将根据当地的投票决定是否在新州确立蓄奴制度。南北双方都加紧移民。在堪萨斯甚至出现了两个议会、两个政府、两个首府,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两百多人丧生。到这个阶段,南北之间的冲突越出了合法的政治解决的渠道而转向了武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高国荣)“西部领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对南北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从政治上说,它直接关系到南北双方在国会的多数,西部领地如果以蓄奴州身份加入联邦,南部就会在国会居主导地位。反之,北部将成为国会多数,不论南部还是北部,一旦在国会中得势,都将利用国家权力向西推行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对方的政策。”

(费城内战及地下铁路博物馆 学者 安德鲁·科尔伯伦)“内战是一次关于国家未来发展问题的冲突,美国建立在自由原则的基础之上,但是奴隶制又根深蒂固地孕育其中,在宪法制定和政府成立的过程中,奴隶制已经被加以限定,而且从国家的成立到内战开始这段时间里,这个基础得到了巩固。可实质上,这里一直是两个国家。北方将奴隶制规定为不合法,而南方却是合法的,南方的经济依赖着奴隶制,他们依靠奴隶来采摘棉花,收割甘蔗和稻子,这些作物维系了更大的农场,使得奴隶成为必不可少的劳动力,但是这同国家奉之为基础的自由是相违背的,同北方新工业经济和哲学体系是相抵触的。相对来说,北方更为富有、更强大、人口更多。”

美国内战所以爆发,除了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不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外,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废奴运动的兴起也有很大的关系。西奥多·韦尔德在1839年出版了多次再版的畅销书《美国的奴隶制度》。该书记录了南部多种报纸发表过的有关奴隶制的材料,揭露了这种残忍落后的生活方式。在南方蓄奴制下,人可以像牲畜一样被买卖。韦尔德引用了南方报纸上一则典型的广告:出售黑人,女、24岁、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单卖或一起出卖视买方意愿而定。

斯托夫人在1852年发表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曾经轰动一时,它当时还被编成剧本,在北部各地剧院上演,这部小说的面世为废奴运动赢得了约200万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林肯总统给该书寄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在战的小妇人。

地下铁道运动是废奴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组织严密,具有相当规模,帮助了近10万黑奴摆脱了苦海。从该运动中产生了许多奋不顾身、智勇双全的英雄。哈丽特·塔布曼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原本是一个奴隶,在逃离苦海后,不顾自己被南部奴隶主重金悬赏通缉的危险,先后19次出生入死、潜回南部,解救了300多名同胞。

1860年的总统选举是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进行的,林肯在选举中胜出。林肯是伊利诺州一位成功的律师,他1856年加入共和党并很快成为该党领袖,在与史蒂芬·道格拉斯进行的关于奴隶制问题的7次辩论中,林肯坚定维护联邦统一和反对奴隶制扩张的主张,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为其日后叩开白宫之门奠定了基础。林肯坚定地认为,如果奴隶制无罪,那就再也没有罪恶了。林肯的当选对南部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这就意味着南部不仅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将失势。

林肯当选总统后一个月,南卡罗莱纳州宣布脱离联邦。几星期内,密西西比、亚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紧随其后。1861年2月,这7个脱离联邦的南部蓄奴州组成南部邦联,选举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把首都设在弗吉尼亚的里士满。后来,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四个蓄奴州也宣布退出联邦而加入南部邦联。南部邦联建立的前提是,公民有权拥有奴隶,黑人种族是劣等种族。南部联盟副总统斯蒂芬斯宣称,它奠基于以下伟大的真理之上,即黑人、白人不平等,奴隶制是自然的、正常的。

当北方人还在努力寻求和解妥协的途径的时候,南部已经开始进行军事准备。1861年4月12日,南方军队不宣而战,炮击驻守在南卡罗莱纳境内、萨姆特要塞内一支孤立的守军,炮击持续了33小时,直至守军投降。林肯总统立即作出反应,征召自愿军七万五千名,宣布镇压叛乱,美国内战爆发了。

美国内战从1861年4月爆发,至1865年4月结束,前后历时4年。内战爆发时北部在人力物力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北方有人口2100万,而南方人口只有900万,其中奴隶就占40万。北部工业发达,在生产军火武器和军需物质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北部有比南部先进得多的铁路、公路和运河系统,拥有强大的工业技术,南方则把希望寄托在英国的援助上。内战爆发时,双方军队的组成都是参差不齐的,北方军队有小镇的民兵,也有新组成的城市大部队,其中有许多兵团完全由移民组成。有来自纽约、由苏格兰高地人组成的苏格兰兵团,还有爱尔半兵团和德意志兵团,他们把自己家乡的战斗习俗和传统都带到了这里。南方军队有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也有用猎枪和杀猪刀武装起来的山区大男孩,有马匹的士兵组成骑兵部队和马拉炮车的炮兵部队,贵族子弟带着自己的奴隶们参战,由奴隶为他们做饭、擦拭武器。

第一次重要战役于1861年7月21日,也就是南方军队进攻萨特姆要塞以后的三个月后,在弗吉尼亚的马纳萨斯打响。战争初期,许多北方人都有轻敌思想,以为只要进军弗吉尼亚就能将南部叛乱的乌合之众打败,很快结束战争。但南军成功地挡住了北军的反复进攻,并在北军力竭之际发动了反攻,俘虏了1300多名北方士兵。后来北军又在1862年6月下旬的半岛战役中失利。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林肯总统下令征兵100万,服役期三年,从农村到工厂,志愿兵们蜂拥而至,铺天盖地的爱国广告,劝说人们购买联邦政府发行的战争债券,这能有效地提供每年所需战争费用的三分之二。而南方经济更加不稳定,南方没有税收制度,物资匮乏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到战争结束时,南部美元的币值仅相当于原来价值的1%。

此后,在沿海和内陆密西西比河流域,联邦军队接连取得胜利,联邦海军对南部的重要港口基本实行了封锁,阻止南部赖以生存的棉花、蔗糖和其他农作物进入欧洲市场,使南部经济日益萎缩。南部的对策是建立了一支偷越封锁的舰队,他们把棉花运到英国,然后在船舱里装满武器和弹药向西航行运回美国。

1862年冬天,水上的战争日趋激烈,在大西洋沿岸,联邦海军对任何企图突破封锁线的船只穷追不舍、直至将其捕获。在内陆,联邦铁甲战舰沿着大的内河水系向南方联盟的西翼进攻。在格兰特将军的指挥下,西线的联邦军队沿着田纳西河、坎伯兰和密西西比河直插南部联邦土地。在阴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双方进行了两天激烈的战斗,两万多人在这次战役中伤亡,联邦军队取得了胜利,他们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绝大部分,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南部最重要的港口新奥尔良。

在东部战场,北军直到1862年9月才略有转机,由罗伯特·李将军指挥的南军进入了联邦统辖的地区。北军因为意外缴获南军作战计划,在安提塔姆一举击败南军,从而粉碎了南军的战略进攻,南北战争进入相峙阶段。北军在初期的失利,与联邦在应战方面的准备仓促,要林肯在反对奴隶制上的谨慎立场和他任用军事将领不当有关。

为扭转颓势,林肯果断地决定发动人民的力量,于1862年和1863年分别颁布了《宅地法》和《黑奴解放宣言》。《宅地法》承诺所有忠于联邦的成年人都可在西部获得一大片土地。《黑奴解放宣言》宣布,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在叛乱各州,奴隶从现在也就是1863年1月1日起成为自由人并可应征入伍。《宣言》发表之后,近400万黑奴得到解放,给予南部的奴隶制重大的打击,而北部联邦军队则得到了充足的兵源。另外,《宣言》的发表为北部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早在1833年就宣布废除奴隶制的英国很难继续支持南部。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发布,使得北方人士气大振。

从1863年起,优势逐渐转向北方。1863年7月,南北两军在华盛顿以北的葛底斯堡会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北军击退了罗伯特·李指挥的南军的进攻,南军损失36000人。4个月后,林肯参加了在葛底斯堡战场举行的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并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他说,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那就是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这篇演说被后人推崇为英文演说的典范。

几乎在葛底斯堡大捷的同时,格兰特在西线率部73000人,经过长期围困迫使据守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重要据点维克斯堡的29000守军投降,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将南部同盟拦腰切为两半。这两场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使南部再也无法从西部和欧洲取得供给,南部已经彻底孤立。

此后,北部从东西两面对南军进行夹击。在西部,在谢尔曼将军的指挥下,联邦军队的向海洋进军行动所向披靡,于1864年8月攻克亚特兰大,在该年12月攻陷萨凡纳。1865年2月,谢尔曼将军又发动新的攻势,沿途北上,不断取得新的战果。而在北部,在格兰特将军的指挥下,北军的进攻使罗伯特·李指挥下的南军不断撤退。

联邦军队在1865年4月3日开进了里士满,弹尽粮绝的南军于4月9日投降,南北战争自此结束。投降仪式是在里士满以西120公里的阿波马托克斯郡府举行的,格兰特将军并没有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冲昏头脑,他要求自己的军队给予这些曾经勇敢战斗的对手应有的尊重。当投降的南军列队前行时,军号吹起来了,胜利者向败在他们手下的同胞致以光荣的敬礼。

在北方城市的大街上,男女老少欢歌笑语。4月14日,林肯总统站在华盛顿白宫的阳台上演讲,宣布了使南方各州回归联邦的计划。而就在这狂喜的人群中,却有一个心中充满怨恨的南方同情者,他就是约翰·威尔克斯·布斯,一个演员。4月14日,林肯总统出席观看了在华盛顿福特剧院上演的一出喜剧,演出期间,布斯进入总统包厢向林肯总统开枪,击中了他的头部,布斯后来在拒捕时被击毙,林肯总统于15日凌晨逝世。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征集220万人入伍,360222人阵亡,635397人受伤,南部联盟征集人数80万,258000人阵亡,383000人受伤。经过四年激战,美国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

由于扫除了奴隶制度的障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以致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力量了为强大的国家。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4

帖子

118

积分

游客

积分
118
发表于 2010-3-7 12: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慢慢看……
花开花合分朝暮,龙起龙眠辨岁年; 忽若共君生那里,寻常自在免忧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6: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7集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日本新兴的革新势力夺取了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内战争彻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推行了全面革除封建旧弊、实行新政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使日本迅速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史称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是一个封闭保守的岛国,具有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国家被分成250多个藩国,每个藩国由一个大名统治。

大名的财富主要来自对农民课征的土地税,大名拥有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由世袭的武士组成。大名在藩内拥有行政和司法权,但他们必须向国家的政治军事统治者幕府将军效忠。

幕府原来是指将军带兵出征时的营幕,后来,将军掌握了全国的统治权,幕府成为将军统治全国的最高政权机关。从1603年起,德川家康在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建立了幕府,史称德川幕府。名义上,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将军的权力由天皇授予。但事实上天皇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是京都的囚徒,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经历250多年发展的幕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封建统治危机。日本封闭的国门是被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的。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培里率4艘涂成黑色的军舰组成的特遣舰队开进江户湾,也就是今天的东京湾,要求日本开国并鸣炮示威、以武力相威胁,这就是日本史称的黑船事件。对此,日本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四只蒸汽船,惊醒太平梦,从此夜不能寐。幕府屈辱的接受美国国书,约定第二年春答复美国。黑船叩关使日本政界一片混乱,幕府一改独断专行的惯例向一直大权旁落、无权过问国事的天皇朝廷报告,还将美国国书传示各大名,甚至允许各级武士上书献策,但面对莫衷一是的意见幕府没有积极的对策,只图蒙混拖延。

1854年2月13日,培里又率7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幕府被迫于3月31日在神奈川与美国缔结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也称《日美神奈川条约》。

1858年7月,幕府又被迫与美国代表哈里斯签订丧权辱国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14条》,另附《贸易章程7则》。继美国之后,俄、英、法等列强也与日本签订了上述两种不平等条约。

1863年,幕府又承认外国有权在横滨驻军,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之下,中下级武士阶层中要求改革的一些人形成革新势力,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坂本龙马、大村益次郎等人。革新势力主要集中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日本西南强藩。这些地区是今天的山口县、鹿儿岛县、高知县、佐贺县和长崎县。这些强藩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对吸收西方文化科技、破格任用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后来成为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中下级武士中的革新派与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们联合与幕府素有矛盾的西南强藩首脑和皇室公卿,展开了要求幕府将最高统治权交还天皇朝廷、抵御外辱的斗争。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最后发展为武装倒幕。

1867年,孝明天皇死,年仅14岁的皇太子睦仁即位。讨幕势力紧紧抓住年幼的天皇,挟天子以令诸侯,决定发动武装倒幕。1867年10月13日,睦仁天皇下达讨幕密敕,下令讨伐德川幕府。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决定以退为进,于11月9日参见天皇,奏请奉还大政,把政权移交天皇,同时却在大坂结集精兵以图反扑。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倒幕派深知幕府奉还大政乃韬晦之计,决定仍按原定计划发动宫廷政变、武装倒幕。

1868年1月3日夜,倒幕派在京都皇宫小御所召开会议,做出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的决定,命令他辞去一切职务,把幕府领地全部交还朝廷,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成立由睦仁天皇领导的中央政府。取代幕府的维新政权宣告成立。

德川庆喜宣布《大号令》非法,组织军队反扑。1868年1月,双方在京都南部鸟羽、伏见地区展开激战。政府军以5000人的劣势击败三倍于已的敌人,迫使幕府军于4月开城投降,史称江户无血开城。接着,政府军大举东征,平定东北地区,于1869年夏攻取幕府军最后据点函馆五棱郭。戍辰战争以明治政府军胜利宣告结束。

明治新政府于1868年3月14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约》。4月21日,政府公布政体书,宣称: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并将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无偏重之患。太政官,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内阁。7月17日,天皇下诏改江户为东京。9月8日,改年号为明治。明治的寓意取自中国古籍《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自明治起,此后,一代天皇只有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1869年3月,天皇赴东京,事实上迁都东京。从1868年起,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实权的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维新。维新,即变革之意,实际上是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明治政府为巩固新政权,建立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委派知事直接管辖,改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后,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俗称《明治宪法》。

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近代专制主义的君主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汤重南)“总的说日本明治维新还是成功的,正因为明治维新成功了,所以才使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这样一个前途,而建成了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的戊戌变法、戊戌维新却失败了。与中国的近代社会变革相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三点:第一,明治维新的领导层是革新派,而且他们彻底推翻了封建的德川幕府,掌握了政权,这样推行一系列改革非常顺利;第二点,它不断地坚持改革,清除所有的反对改革的一些力量;第三,它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步骤,绝对不同时树敌过多,而总是分阶段的清除那些(反)革新力量,这种策略的讲究跟中国的戊戌变法成为一种天壤之别,正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所以保证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成为了失败的一个情景。这样一成一败的结果给我们很多启示,同时,当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日本明治维新跟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国际条件,都有很大的不同。”

明治政府在改革时期,提出并贯彻执行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全面推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向欧美国家学习,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了48人组成的岩仓使节团赴欧美12国进行考察,在长达20个月的考察访问中,使团对西方文明始惊、次醉、终狂,眼界大开,决心从本国国情出发,效法西方。

1873年9月,使团成员陆续回国,通过十月政变,即所谓征韩论争,改组了明治政府。使团主要成员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更牢牢掌握政府实权,使大批锐意改革的人才进入政府担任要职,基本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在经济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地税改革。

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宣布:土地可以买卖,允许农民迁移、改行和自由种植各种农作物。地税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以土地私有权为标志的近代土地所有制,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使明治政府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为在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改革政策,就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通过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推行日本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从1886年至1890年,日本出现早期产业革命热潮,到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明治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又一重要政策是文明开化,主要涉及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1872年8月3日,日本发布《学制》,开始有计划、有纲领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教育令》、《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等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从而在日本确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中学、大学迅速发展,成效显著。明治政府在推行教改同时,对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予以关注,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成为文明开化的标志。

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是文明开化的经典著作。明治六年成立的明六社则是研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在文明开化中起了先导作用,其机关杂志《明六杂志》出版43期,刊出论文百余篇,处处闪烁着理性之光。

为巩固近代天皇制统治的思想教育,1879年,以天皇侍讲元田永孚名义拟就发表的《教学大旨》开始干预教育改革。1890年10月,进而发布《教育敕语》,明确将忠于天皇做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还进一步加强军国主义教育,规定神道为国教,宣称天皇就是人间活神,凡此种种,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的恶劣影响。

在明治政府资产阶级改革中,富国强兵是首要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就是改革旧封建军制。过去只有武士才允许携带武器,1873年颁布《征兵令》,向全国征兵,迅速建立近代常备军,并不断扩充。

1874年,建立了近代警察制度。但是天皇制政府从一开始,就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1878年,在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名义发布的《军人敕瑜》中重申皇军应绝对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等。日本政府的富国强兵很快演变为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明治政府在对内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同时,对外采取远交近攻,失之西方、求之东方的策略。对邻国朝鲜、中国推行大陆政策。

从1874年侵略中国台湾开始,1876年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1879年吞并琉球,在1894年挑起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经纬)“我们回顾明治初年的这一段改革,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今天深思。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在一个政权建立之初,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社会改革应该如何选择主攻方向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新生政权的存亡,也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现在回过头来看,明治初期政治家们的选择是明智的,他们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了经济方面,因为追求富强对内经济问题最容易在社会各阶层当中达成共识,也见效最快,结果怎么样呢?通过殖产兴业,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那么对于政治改革,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呢?由于这个政治问题变数太多,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动乱,搞不好还可能断送现代化事业。因此,他们采取了拖延和开空头支票的方法,比如说明治政府虽然也出台了一部帝国宪法,但这个宪法里面有关议会的条文以及实际动作情况比当时西方的议会民主政权还有相当的差距,这是日本的情况。那么我们中国的戊戌变法怎么样呢?梁启超当年曾经说:中国变法根本的根本在于吏制变革,我们的祖先看来有点心急,他们在改革派还没有掌握实权的情况下就把这个政治问题作为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这不是与乎谋皮吗?其结果只能是变法失败得更快更惨。”

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转折,从此日本融入国际社会,并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但由于革命和改革均不够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使日本也从此走了军国主义道路,发展成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6: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TMD,这么多年了效果尚不及19世纪

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宣布:土地可以买卖,允许农民迁移、改行和自由种植各种农作物。地税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以土地私有权为标志的近代土地所有制,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使明治政府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为在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改革政策,就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通过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推行日本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从1886年至1890年,日本出现早期产业革命热潮,到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明治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又一重要政策是文明开化,主要涉及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1872年8月3日,日本发布《学制》,开始有计划、有纲领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教育令》、《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等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从而在日本确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中学、大学迅速发展,成效显著。明治政府在推行教改同时,对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予以关注,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成为文明开化的标志。

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是文明开化的经典著作。明治六年成立的明六社则是研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在文明开化中起了先导作用,其机关杂志《明六杂志》出版43期,刊出论文百余篇,处处闪烁着理性之光。

[ 本贴由 大海 于 10-3-11 16:49 最后编辑 ]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8集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最早的印度河文明消失后,雅利安人建立的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基本上实现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但统一为时短暂,大多数时期印度处于分裂状态。印度教实行种姓制,把人们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四种姓之外是贱民。种姓制这种罩着宗教神圣光轮的社会等级制度,严重妨碍了次大陆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统一。

十一世纪起,正是利用印度的分裂,中亚的突厥人大举入侵,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开始了穆斯林王朝统治印度的时期。德里苏丹国实行宗教压迫政策,许多被征服的印度教王公一有机会就起而反叛,因而全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种状况直到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后才有所改变。

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察哈台突厥人建立的,到阿克巴大帝时实行轻徭薄赋和开明的宗教政策缓解了矛盾,结果使莫卧儿帝国成了印度历史上统一程度最高、实力最强的帝国。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来印度是在德里苏丹国后期和莫卧儿帝国前期。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好望角来到印度西南海岸的港口卡利库特。葡萄牙人利用德里苏丹国版图萎缩和南印度的分裂在西海岸建立了基地,控制了印度至欧洲的贸易通道。

十六世纪后,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也都急切地要来印度攫取利益。与葡萄牙人不同,他们都组成了商业公司,从国王或议会那里获得各种特权,包括贸易垄断、建立军队、宣战媾和、占据领土、建立殖民政权等。这些商业垄断公司正是西方国家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为什么各国政府不直接派军队征服而都要利用这样的组织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那个时候西方殖民国家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很弱,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海外扩张和掠夺,而有些大商人很有势力,他们愿意集结起来铤而走险。对政府来说,支持他们海外扩张,花费由他们承担,政府不出一兵一卒,也不花一文钱就可以分享其利,当然,政府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一种做法。”

当荷兰、英国、法国的东印度公司来到印度时,面对的已不是德里苏丹国后期的分裂状态,而是统一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各国的殖民者只有靠反复的谦恭请求才能获得允准在沿海建立商馆。

十七世纪下半期,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为解决帝国财政危机实行在经济止打击印度教封建主和商人的政策,并恢复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激起印度教徒的愤恨。人民起义或印度教王公的反叛到处发生。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帝国分崩离析,次大陆再度陷入四分裂的状态,大大小小的王公国家多达500多个,有印度教的、有伊斯兰教的,彼此征战不休。政治风云的巨变使各国殖民者欣喜若狂。英国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实力增强,依仗国家的军事支持,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了法国势力,此前,葡萄牙人的商馆已被荷兰人夺占,而荷兰人军事力量并不强,这样,英国人就取得了征服印度的独家特权。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英国人首先得到了孟加拉,拉开了武力征服印度的序幕。孟加拉原是莫卧儿帝国最大的省,此时处于半独立状态。统治者西拉杰·乌德·朵拉率7万人的大军在普拉西迎战侵略者,英军人数不足三千。然而其指挥官克莱武事先收买了西拉杰的将军米尔·贾法尔,又取得了银行家贾格特·塞特的金钱支持,他们一起订立密约,贾法尔应允帮助英人推翻西拉杰,条件是把他扶上王位。战斗开始后,贾法尔果然按兵不动,在前峰小有接触后,就力促西拉杰下令收兵,收兵变成了大溃逃,这样克莱武未经严重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征服孟加拉后,东印度公司便以其在印度东部、南部、西部此前已建立的据点为基地,同时开始了对各自临近地区的蚕食鲸吞。

在南印,遇到了迈索尔国家强有力的抵抗。迈索尔统治者有迈索尔猛虎之称的提普·苏丹励精图治、大力扩充军队、革新内政、作拼死的抵抗。英国人和迈索尔的战争打了四次,迈索尔才被征服。

在西印度,抵抗最有力的是马拉特人联盟国家,英国人经过三次战争才得以征服。

在北印度,最强的对手是锡克人的旁遮普国家。锡克军队浴血奋战,使英国人胆战心惊。

1849年,旁遮普被兼并,标志着英国征服印度的完成。由于多处遇到激烈抵抗,征服过程长达92年。印度虽然是分裂的,但无论是孟加拉、迈索尔、马拉特联盟,或者是旁遮普,实力都比较强,为什么居然被小小的东印度公司征服?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每一个王公国家都存在着封建上层的内争,或者是争王位,或者是争夺权势,这就给东印度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利用这些矛盾增植内奸,在他们进攻的时候做内应里应外合,用这种政治手段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第二,这些王公,他们不能够团结御敌,相反,在相互厮杀当中常常求助于英国人,这就给英国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各个击破;第三,英国兵在印度不太多,但是他们建立了一支宠大的土兵队伍,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万人,是英国兵的5倍,这是用印度人打印度人,而这些土兵就成了英国征服印度手中的刺刀;第四,印度分裂得很细碎,英国人害怕的是分散兵力,他们采取了杀鸡儆猴的办法,重点进攻几个国家,同时,用各种手段,逼迫其他王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王公和他们签订条约,承认东印度公司的保护,这样就保证了东印度公司可以集中最大的兵力来打这几个国家。总体来说,我觉得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是利用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分裂性和封建王公的无能,从本质上来说,这是西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东方的封建制度的胜利。”

印度被征服后,东印度公司一变而成为印度的殖民政权,公司统治印度采取了分而治之政策,被他们武力征服的地区由公司直接统治,叫英属印度。藩属土邦保留王公,实行间接统治,总称土邦印度。众多土邦星罗棋布遍布全国。这样,英国人就在统一印度的同时,人为地保存了分裂,以保持土邦王公们部分统治权为代价,换取王公们充当英国统治的支柱。

东印度公司政权是政商合一的政权,掠夺印度财富是其首要任务。当政权初建时,为适应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采取了赤裸裸的暴力掠夺方式。如在孟加拉,通过不断更换统治者索取献礼,把国库搜刮一遍又一遍。公司宣布,对外贸易由它垄断,还垄断一些重要商品的内贸,疯狂榨取土地税是公司增加收入的更重要的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税收,公司实行短期包税制,谁出价高土地就包给谁,税额因之被急剧提高。农民收入不足以纳税,遭到监禁、拷打,被迫成群结队逃亡。

1770年孟加拉发生大灾荒,饿毙人数竞达1000万,占该省总人口的1/3。

据史学家估计:1757年至1815年,英国人从印度掠走的财富达10亿英镑。源源不断的金银流水般涌进英国,转动了英国蒸汽机的轮子,拉响了一个又一个工厂的汽笛。然而,留给印度的却是饿殍遍地、民生凋敝。

进入十九世纪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开始把印度转变成它的大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便利英国纺织品占领印度市场,首先需要摧毁印度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和英印殖民政权协同一致,实行差别关税政策,英国纺织品进入印度只征3%左右的象征性关税,印度棉纺织品输往英国却征收50%以上的重税。结果,一向对外出口精细棉布、在世界上享有棉布故乡盛誉的印度却被英国棉织品充斥。为了在市场上能取得棉花、生丝、黄麻、菜籽等原料,就必须改变印度农业的自给自足性质。为此,殖民政权又实行地税改革,通过降低地税,鼓励商人大肆兼并土地,以种植更多经济作物。

新殖民政策推行的结果使千百万手工业者破产,农民丧失土地者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开拓印度市场和直接控制最重要的原料产地,殖民当局还不惜牺牲其同盟者的利益,兼并了一批土邦。此举不但直接损害了这些土邦王公和封建主的利益,也使其他王公和封建主人心惶惶,动摇了其殖民统治的基础。殖民统治者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对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毫不尊重,采取种种手段鼓励基督教的传播,甚至狂妄地叫嚷,要把基督教的旗帜插遍整个印度。殖民政策的新阶段导致了全国多数阶层的不满。

1857年至185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终于爆发。1857年初,英国军队改用恩菲尔德来福枪,其子弹包皮上涂有猪油或牛油,使用时需用牙咬。土兵中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侮辱。涂油子弹事件成了起义的导火线。1857年5月10日,驻米鲁特的土兵率先起义,连夜向德里进发。在德里拥立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领袖,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赶走英国侵略者。消息传出,各地闻风响应,迅即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四个月,起义地区就扩展到几乎整个北印和大片中印地区。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土兵、宗教人士和部分封建主,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保有传统影响的王公和封建主手里,土兵大量参加起义,成了先锋和骨干。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土兵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他们实际上是穿军装的农民。十九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其中也许包括土兵的家庭、或者是他的亲戚、或者是他的朋友,这对于土兵不能不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军队里边,印度人是受歧视的,印度人才能再高,也只能当低级军官,任何一个英国兵都可以在印度兵甚至印度军官面前耀武扬威,这当然使土兵很不满,再加上十九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政府鼓励在军队里传播基督教,同时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肆意地侮辱,这更是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最终把土兵推向了起义的道路。”

德里、康浦尔、勒克瑙是起义的主要中心,德里是中央政权所在地。7月,起义者通过选举建立了政权机构——行政会议。起义土兵的一位指挥官领袖巴克特汗被推举为领导人。行政会议采取了许多革命措施,巩固与群众的联系和加强防御力量。如惩治内奸、打击投机商、向富商征收特别税,取消盐税、糖税,分给起义牺牲的战士、免税土地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剧变,英国殖民统治者十分惊慌,当时驻印度的英籍士兵只有4万多人,他们赶忙从本土和伊朗调兵,并把正派往中国的军队中途截留,同时征召尼泊尔和旁遮普封建主的军事力量。英国援军分数路向起义地区发动反扑。

1857年9月14日,英军反攻德里,起义者英勇地进行巷战,坚持6天后不得不撤出。英军把被俘的起义者绑在炮口上轰击,平民被惨杀者无数,许多建筑物被夷为平地。

在著名的詹西保卫战中,年轻的女王拉克湿米·巴依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勇杀敌的事迹一直在印度人民中广为传诵。

德里陷落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其它城市也相继被英军攻占。起义者转入游击战。

1858年11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发表文告,宣布女王接管对印度的统治权,允诺尊重印度封建主的地位、宗教和荣誉,不再兼并土邦,封建主纷纷放下武器。

1859年4月7日,游击战领导人坦地亚·托比被一内奸出卖被捕,英勇就义。大起义就此结束。

大起义体现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人民的英勇斗争给了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此,大起义成了笼罩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魔影,促使它不得不对印度的民族要求作出让步。然而多数封建主站在英国人一边,而领导起义的少数封建主只想恢复原来的封建秩序,这种旧式起义是不可能取胜的。

大起义促使英国对其统治体制和政策进行调整,英国人以为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在平静的背后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反抗。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9集 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内,殖民列强的铁蹄踏遍了整个亚洲大陆,东西方的历史就此被改写。曾经文明而富庶的亚洲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遭到肆意掠夺和践踏,而殖民列强们却因此登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巅峰。

今天的历史学家在掀开亚洲的近代史时,印度的柯钦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址。1503年,乘着帆船,全副武装的葡萄牙人来到这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殖民据点,一幕血腥的亚洲殖民史由此拉开序幕。

马六甲——当时东南亚最繁荣的贸易中心,这里汇集了来自亚洲各地的香料、大米、黄金、瓷器和丝绸。1511年8月,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葡萄牙殖民者冲进马六甲城。首领亚伯奎下令:城中的男女老少,一律格杀无论,财物由殖民者随意猎劫。

1512年,葡萄牙人占领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自此,葡萄牙人分南北两路向亚洲地区进行渗透、扩张。在南路,他们的目标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在北路,葡萄牙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1516年,他们来到中国的广东。不甘人后的西班牙殖民者从另一方向来到了亚洲。

1519年,出身于没落骑士家庭的葡萄牙人麦哲伦投奔西班牙,接受西班牙国王的命令,率领由5艘舰船组成的船队出发寻找一条自西向东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航路。1520年10月,船队到达拉丁美洲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在湍急的海流中通过,后人将这个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从1520年11月到1521年3月船队在当时人们称为大南海的海洋上西行,一路大体上风平浪静,于是麦哲伦将这个海洋改名为和平海,中文译为太平洋。

1521年3月,西班牙人到达了菲律宾。9月27日麦哲伦由于介入当地土著居民的事务,被当地人用毒箭射死。船队继续西驶,于1522年9月6日返回塞维尔港,生还者仅8人。历经3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1571年西班牙人建立了马尼拉城。

十七世纪初,海上的殖民霸权逐渐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转到荷兰和英国手中。

1596年,荷兰人的船队抵达西爪哇的万丹港口,在遭遇葡萄牙人和爪哇人的袭击后,1597年返航时,损失了一条船和100多名船员。荷兰船队满载的香料使生还的冒险家发了大财。消息一传开,荷兰殖民者纷纷涌向亚洲。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殖民者在征服亚洲的侵略活动中跑得最快。

160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1618年,公司抢夺了葡萄牙人控制的马鲁古群岛。

1624至1662年,荷兰殖民者曾一度占领台湾。到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人确立了自身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在欧洲人第一轮的海外扩张竞赛中,英国是落伍者。荷兰人在亚洲取得的成功刺激了英国商人,荷兰在欧洲提高香料价格更是惹恼了他们,于是,英国人决定直接到亚洲来竞争。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规模比荷兰东印度公司小,在与荷兰人发生激烈冲突后,不得不退出印尼,转而主要集中经营印度,从事棉布和胡椒的贸易。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

从1652至1674年,英国和荷兰之间爆发了三次殖民战争,荷兰战败。

随后1756至1763年,英国与法国之间爆发了七年战争,结果法国失败。

到十八世纪,英国一跃走到了亚洲殖民扩张的前列。是什么原因趋使西方国家相继入侵亚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博士 王文仙)“直接的动力是寻找香料,十六世纪的欧洲,冬季气候严寒,牲畜难以存活,人们往往赶在入冬前屠宰大批牲畜,用盐和香料腌制,以便保存。腌肉所用的主要香料就是出自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出产的丁香和胡椒,然而当时东西方之间的香料贸易控制在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手中。为打破这一贸易垄断,获取香料,葡萄牙殖民者最早踏上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此时正值西欧中世纪晚期,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西方人物质财富的新贪欲,富庶的亚洲无疑被西方人视为获取财富的源泉,这是驱动西方人入侵亚洲的原动力。”

总体来看,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为了获取财富,殖民者不择手段,在亚洲大肆搜刮和抢劫、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十六世纪初,侵犯中国闽浙沿海一带的葡萄牙殖民者与倭寇、海盗相勾结,从事走私贸易、逃避税收、贩卖人口等非法勾当。最早向中国贩卖鸦片的就是葡萄牙人。

1553年,葡萄牙使用欺骗、贿赂的手段侵占了澳门。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占领孟加拉后,殖民者直接冲进国库,抢走了总价值达3700万英镑财富,其中有2100万英镑落入公司高级职员自己的腰包里。仅殖民头子克莱武一人就从孟加拉国库盗走了价值二十三万四千英镑的金银珠宝。“资本来到世间,就从头到脚充满了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刻画出了殖民者的丑恶嘴脸。

从十八世纪晚期开始,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业资本的统治地位。工业资本要求不断扩大再生产,而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市场和原料供应,欧美国家仅仅依靠自身的市场和原料供应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拓展海外殖民地势在必行。于是欧洲殖民者急需把亚洲变成其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然而,此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实力有限,还无法完全打开亚洲国家的市场。况且,中国、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亚洲国家当时都在实行闭关政策,大多拒绝与西方国家通商。怎样才能打开亚洲国家的大门呢?西方殖民列强首先采用一切经济手段,甚至包括推销鸦片。当这一切仍无济于事时,他们就毫不犹豫发动侵略战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十九世纪殖民侵略大潮的急先锋。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在1842年与其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就此被迫打开,由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855年,英国炮舰闯入曼谷,迫使泰国与之签订英泰贸易条约,其他列强也不甘落后。

1854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强迫日本与之签订神奈川条约。

1858年,法国联合西班牙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强迫越南与之签订西贡条约。

殖民强国使用炮舰,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亚洲国家的大门,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所有这些不平等条约大都包括以下内容: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自由贸易和居住,低关税率和协议关税,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成了套在亚洲国家脖子上的紧箍咒。

到十九世纪下半期,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都身陷泥潭而无力自拔,成为西方廉价商品的倾销地。印度首当其冲,成为英国的大市场。为了打入印度纺织品市场,英国实行差别关税。1824年,英国规定,印度纺织品进入英国的关税几乎都在50%以上,而同期,英国纺织品输入印度的关税却一再降低。1836年以后,对各类英国纺织品只征收2%至3.5%的关税。就是在印度境内,也实现差别关税,对英国布征5%,对印度布征20%。结果,英国纺织品充斥印度市场。1813年,加尔各答还向英国输出价值200万英镑的棉布。但到了1830年,加尔各答不但没有输出,反而输入200万英镑的棉布。

十九世纪末,特别是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一方面,老殖民者竭力保住自己原有的殖民地,另一方面,新兴的殖民列强却要重新瓜分殖民地。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列强对亚洲殖民地的争夺变得空前剧烈。

1873年,老牌殖民国家荷兰为了确保自己在南洋岛屿的统治,对苏门答腊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亚齐发动了殖民征服战争。经过30多年断断续续的战争,荷兰最终完全控制了印度尼西亚。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法两国分别从东南亚地区的东西两端同时下手,实行殖民扩张和兼并。

1885年,英国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最后灭亡了缅甸。同年,法国控制了整个印度支那半岛。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两个新的殖民列强——美国和日本。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舰队在马尼拉湾一举歼灭了西班牙舰队,此后推出的巴黎条约,美国正式把菲律宾据为已有。

这一时期在亚洲争霸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日本。此时的日本成为参与瓜分中国和亚洲的最积极、最凶恶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博士 王文仙)“日本之所以发动对外侵略是与它特定的国情分不开的。由于日本国内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劳动人民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十分狭小,同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加上国内资源不足,日本没有办法指望通过经济竞争来夺取国际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日本在发动对外侵略方面表现得更加疯狂。”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崛起,马上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875年,日本入侵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岛。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爆发甲午农民战争的时机大举进兵朝鲜,挑起中日甲午战争,随后签定《马关条约》。

1904年为了争夺侵华权益,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日俄两国签订和约,日本获得中国辽东半岛和俄国库页岛南部,并取得对朝鲜的独占权,至此,经过中日、日俄两次战争,连同已割占的中国台湾省,日本夺取了相当于本土面积76%的殖民地。

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输血的作用。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不仅控制了朝鲜,取得了掠夺中国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而且还从中国勒索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

1897年创立的日本第一个大型冶金工业企业、官办的八幡钢铁厂,它的部分经费就是来自中国的战争赔款。

从甲午战争到美西战争,再到日俄战争,十九世纪以来,欧洲老殖民帝国在亚洲地区的势力开始逐步弱化,日本、美国两国咄咄逼人,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分别给殖民列强和亚洲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实际上,亚洲国家成了殖民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供血库。

从十六世纪开始,通过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殖民者掠夺来的财宝以及海外贸易的利润源源不断流回宗主国。从殖民制度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经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就掠夺了惊人的财富。据估计,从1757年至1815年的58年间,总数就达到10亿英镑以上,这笔财富源源不断运回国内转化为资本,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也正是依靠亚洲国家的广阔市场和充足的原料供应,殖民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倍增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殖民者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可以说,没有殖民主义就没有近代欧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但是列强的侵略却极大破坏了亚洲国家正常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

到十八世纪,亚洲国家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分工逐渐加强,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地区性市场活跃。这时在中国、印度、越南、朝鲜等国都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亚洲资本主义的正常进程。列强的廉价商品摧垮了亚洲国家传统的手工业,刚刚生长的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夭折,亚洲经济从此完全从属于列强,亚洲和列强国家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开,列强越富、亚洲越穷。可以说殖民国家对亚洲国家财富的掠夺正是造成此后亚洲更加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十九世纪中叶,亚洲社会原有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亚洲失掉了旧世界。但同时,民族工业发展阻碍重重,亚洲又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亚洲社会失去了平衡,社会的基本矛盾极端尖锐化,这一切预示着一场风暴的即将到来。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即将应运而生。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0集 列强瓜分非洲
1876年9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国王奥皮德二世正在主持召开一个国际地理学会议,这个名为“讨论开化非洲所应采取的最好的方法的地理学会议”,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的序幕。

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为了保证垄断集团的利益,金融资本家就必然要夺取和占领殖民地,只有占领了殖民地,才能垄断殖民地市场,保护资本投放场所和充足的原料来源。

正是从1876年开始,西方列强开始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美丽富饶的非洲大陆首当其冲。在此后的30多年间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十五世纪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西欧各国,为了聚敛财富,在黄金这个字眼的驱使下,争先恐后地扑向东方。奥斯曼帝国兴起后,以地中海驶向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海上商路受阻。为了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欧洲国家将船队驶向了非洲。古老而富庶的非洲大陆从此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厄运降临到勤劳、勇敢、善良的非洲人民头上。

1415年,葡萄牙人以武力强占了北非沿海城市休达,建立了非洲的第一个殖民据点。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步其后尘,自十六世纪初期相继来到非洲,他们在非洲沿海地区修筑堡垒、建立据点、开设商栈,大肆攫取非洲的黄金、象牙等贵重物品。据统计,1555年英国人仅一次就运回黄金400镑,直到十八世纪初,从西非运往欧洲的黄金每年仍达25万镑。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晓华)“当时,欧洲列强在非洲的角逐,主要是争夺贸易权。所谓贸易实质上是列强通过欺骗和暴力手段掠夺非洲的财富。例如在非洲的沿岸、黄金海岸、胡椒海岸、象牙海岸等一些沿海地区的名称就是欧洲人在踏上非洲沿海地区后,按照他们在这一带掠夺的主要物品的名称来对这些地区进行的称谓,这些名称充分表明了当时殖民掠夺的商业特点。”

随着北美种植园的开发,为了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殖民者又将非洲黑人长途贩运到美洲出售,进行了贩卖人类血肉的肮脏勾当。此时,非洲成为西方列强商业性猎取廉价劳动力的场所。

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自由竞争时期,大机器生产需要更多的工业原材料供应地和推销商品的市场。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西方列强便把殖民地变成倾销廉价商品的市场、供应工业原材料的基础。为了探察非洲大陆的资源和进入内陆的通道,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列强开始派遣传教士和商人深入非洲内地进行大规模的地理考察。

从1821年到1870年的50年间,这种探险活动多达73次。随后,他们便以威胁、利诱、欺骗和武装入侵等方式开始强占非洲的大片领土。

1876年以前,西方列强虽已占领了非洲10.8%的土地,但除在南非和阿尔及利亚外,殖民列强在非洲一般只占有沿海地带。法国在塞内加尔,葡萄牙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虽已深入内地,并未实际占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晓华)“1876年,西方列强开始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这时候列强对亚洲的土地已瓜分完毕,而美洲由于美国实行门罗主义,欧洲列强在那里的扩张遭到的排挤,只有非洲大陆的内陆还没有被分割,这时候列强的目光便集中到了非洲这块被他们视为无主的土地。野心勃勃的利奥波德二世召开的所谓国际地理学会议,名为讨论开化非洲所应采取的最好方法,实际是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做准备,在进行科学考察和传播文明的幌子下,会议成立了国际中非考察与文化协会,通称国际非洲协会。除英国以外与会的各国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员会,派遣人员到非洲进行考察,列强瓜分非洲的序幕由此拉开。”

英国从非洲南北两端向大陆内部扩张,其首要目标是盛产钻石和黄金的南非,但在入侵的过程中,遭到布尔人的坚决抵抗。1880到1881年爆发的第一次英布战争,以英国的失败告终。在北部,英国1882年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置于其统治之下。此外,在非洲之角和尼日尔河三角洲一带,英国还占有一些土地。

德国在1883年,骗得安格拉、培开那湾附近的215平方英里土地后,又于次年宣布:从南纬26度到今安哥拉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为德国保护国。在西非,多哥和喀麦隆相继成为德国的保护地。在东非,德国占领了坦葛尼喀,并宣布东非接受德国保护。

意大利则以红海沿岸的阿萨布港为基地向内陆扩张。为比利时国王列奥波德效力的斯坦利在对非洲进行三次探险后,以武力和欺骗两种手法在刚果河流域和刚果盆地,从当地非洲人手中骗取了450多个条约,建立了22个商栈和据点,这些都成为利奥波德此后占领刚果的依据。

法国在1815年武装占领了突尼斯,1883年迫使马达加斯加接受其保护。在非洲之角和塞内加尔河流域,法国以诱骗的方式取得了大片土地,在尼日尔河上游建立了一系列的据点。1881年底,法国政府支持下的布拉柴先于斯坦利到达刚果河下游北岸,斯坦利和布拉柴在刚果河流域的探险和竞争,实际上是比、法两国在分割刚果河流域的竞争。

1882年,法国正式宣布建立法属刚果殖民地,与比利时在刚果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对比利时的活动心存不满的葡萄牙,以自己是刚果河口地区的当然主人为由提出抗议,英国乘机插手刚果事务,与葡萄牙签定条约,支持葡萄牙在这一地区的特殊利益,取得了英国在刚果河流域自由经商的保证。英葡条约的签定引起法国和比利时的抗议,密切注视这一切的德国乘机提出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加入这一争执。

自1876年以来,列强在分割非洲其他地区过程中已发生多起矛盾。德国在西南非洲、东非、西非几个地区骤然出现并对所占地区实行保护,使列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英法在西非、北非的实力较量势均力敌,如今占领刚果河流域的争端已不是两方争执,而是多方介入、矛盾重重、相互牵制。

为解决列强之间因分割非洲产生的矛盾,1884年11月15日,西方列强在柏林召开了第一次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晓华)“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召开的柏林会议,会议长达104天,共有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葡萄牙、意大利、奥匈帝国、丹麦、荷兰、西班牙、俄国、瑞典、挪威、土耳其和美国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会议最后形成了长达6万多字、包括38项条款的《总决议书》。《总决议书》中核心的一条是第36条款,规定今后列强在非洲沿岸占领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通知其他在本协议书上签字各国,以便他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要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只有这样才能被认为是有效占领,才会被其他国家确认,也就是说《总决议书》公开承认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最后瓜分非洲提供依据。各签字国在不影响其他列强利益的情况下,对那些还没有被瓜分的地区谁先占领了谁就属于谁的势力范围。”

正是在这个有效占领的原则下,列强在非洲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会议直接的受益者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在会外与列强分别进行交易或取得妥协,达到了以其个人名义占有刚果盆地的目的,刚果自由国成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领地。

(南非历史学家 罗伯特·歇尔)“1884年的柏林会议在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呼吁帮助非洲废除奴隶制,但是在这之下的真正动机是开始或者继续对非洲的掠夺,掠夺土地不是为了直接的剥削,而是为了将来可能的剥削,这是在南非发现黄金和钻石的时候,突然之间世界明白了非洲不是完全没用的大陆,实际上这是一个地址奇迹。一个历史学家说:我们认为这个盆地有可能是矿物宝藏,可以开采的宝藏,所以欧洲人现在只急着找到去非洲的道德理由。俾斯麦说他要非洲中部,从德国占领的非洲西部到当时的坦桑尼亚、坦噶尼喀、东非的德国区,他想要这么广的地区,他说我们也是。德国刚刚在1870年统一,我们想在太阳底下有一块土地。”

《总决议书》一经签字,俾斯麦立即通知各国,德国在东非占领的地区为德国殖民地,西班牙也乘机宣布占领了里奥德奥罗,即今天西撒哈拉的南部。柏林会议结束时,列强在名义上已占领了非洲25%的领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晓华)“柏林会议后,英国制定了开普、开罗计划。开普、开罗两个地名英文第一个字母为C,称为二C计划,英国试图从南非的开普敦直到北非埃及的开罗,建立一个纵贯南北的大英帝国殖民地。法国提出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兰的所谓二S计划,企图从塞内加尔的佛得角向东,直到红海,建立横贯非洲大陆东西的法属殖民地。德国则要连接其在东非和西南非的属地,斜断非洲大陆。葡萄牙要将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连成一片,夺取赞比西河与坦葛尼喀之间的领土。比利时处心积虑地要扩大自由刚果国的地盘。意大利则要占领北非的利比亚和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帝国主义列强在实现各自的扩张计划中矛盾重重,他们都有打通其在非洲的各个殖民地、以建立一个连成一片的殖民帝国的野心。但在实力对比,在各自现已占有的势力范围的地理位置方面互相牵制和制约,因而他们在瓜分非洲这最后一块大陆的时候,既相互争夺又彼此勾结、利用。在竞争、交易、妥协的过程中,不择手段地疯狂地夺取殖民地。在刚果河流域,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继续扩大其各自的殖民领土。在东非,英国、德国、法国于1890年相互订立协定,划分各自在肯尼亚、乌干达、坦葛尼喀和马达加斯加岛的势力范围,并于世纪末将东非分割完毕。在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地区,英、法、意、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沙俄于1898年派遣殖民部队入侵卢多尔夫地区,企图独占该地的金矿开采权,并向埃塞俄比亚进行渗透,力图在红海沿岸和印度洋沿岸攫取一有利地势,以保证其沙皇舰队在东方海域的霸权。意大利强行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实行保护,遭到孟尼利克二世拒绝后,于1894年发动殖民战争,战争以意大利的失败而告终。英、法为争夺苏丹东部地区爆发法绍达冲突,几乎导致战争,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基本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界,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南部非洲,英国首先与葡萄牙在赞比西河流域发生冲突。德国势力渗入盛产黄金的德兰士瓦后,又与德国关系紧张,矛盾双方在协商、交易后,确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随着1899至1902年英布战争的结束、英属南非联邦的建立,南部非洲被分割完毕。

在西非,英法势力入侵较早,矛盾由来已久,而且势均力敌,在西非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德国的介入使矛盾更加复杂化。到1900年时,各殖民地的疆界基本确定。在北非,意大利在与列强取得妥协后,于1911年占领了利比亚,而摩洛哥成为列强在非洲争夺的最后焦点。自十五世纪葡萄牙占领休达后,摩洛哥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美国、英国、德国等列强的入侵,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世纪初,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爆发了两次危机,最终以1912年3月签定《非斯条约》,决定了法、德两国的利益,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1900年时,列强已占领了90.4%的非洲领土,到1912年时,又达到了96%。

从1876年召开国际地理学会议,到1912年法国占领摩洛哥、意大利占领利比亚,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名义上仍然保持独立外,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和地区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保护国,利比里亚实际上也已经成为美国的附属国。至此,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竞争基本告一段落。

根据1914年的政治地图,列强在非洲占领的殖民地面积分别为:

英国所占殖民地面积为8,860,020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29%,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在36.3倍;

法国所占殖民地面积为10,795,520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35.6%,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大19.6倍;

德国所占殖民地面积为2,347,034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7.7%,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大6.6倍;

意大利所占殖民地面积为2,339,540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7.7%,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大7.8倍;

比利时所占殖民地面积为2,345,800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7.7%,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大76.9倍;

西班牙所占殖民地面积为308,355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1%,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约为60%;

葡萄牙所占殖民地面积为2,089,089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7%,同本国领土面积相比,大22.7倍。

英、德、比三国所占殖民地都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英属殖民地拥有更大的战略和经济意义。法属殖民地虽不及英国,但控制了北非沿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比属刚果经济价值最高。

(南非历史学家 罗伯特·歇尔)“所以,欧洲人进来了,利奥波德是第一个。刚果,非洲中部这片广阔的地区是他的私人财产,表面是道德事件,实际上是殖民主义的最后表达。在欧洲的使馆,我们在非洲地图上看到的直线,就是这旁边的直线,就是在欧洲的使馆用尺子画出来的。所以到十九世纪末,非洲的每一个国家都被殖民国家占领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埃塞俄比亚。”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晓华)“在欧洲的谈判桌上,列强常常是依据各自实力讨价还价,在非洲地图上任意地勾画出各个殖民地的边界或者势力范围。例如,非洲之角——索马里人居住的地区被分为了英属索马里、法属索马里、意属索马里,西非曼丁戈人地区被四分五裂,隆达王国被分割为比属刚果,北罗得西亚和安哥拉3个部分。这种人为的边界,任意割裂非洲历史上按民族聚居或民族种族分布而形成的地区,破坏了非洲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正常发展过程,同时也给今天非洲国家留下了造成边界争端和纠纷的许多历史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帝国主义列强要求重新分割非洲。大战不但使非洲转化为帝国主义战争的一个战场,并且最终导致对非洲的再次分割,非洲大陆陷入了更深重的灾难。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7: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教育是什么

法国,德国,日本,美国

《大国崛起》
免费在线观看《大国崛起》和下载《大国崛起》的全部解说词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11 20: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