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百集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集 罗马共和国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奇迹,其中罗马帝国兴起就是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原来并不起眼的罗马小村变成了一个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的大国,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创造这一世界奇迹的国家——罗马。

意大利半岛是古代罗马国家的发祥地,这个状如长筒靴的半岛把地中海一分为二。受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影响,东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时代开始得较早,西地中海距离东方较远,文明起步也较晚。位于意大利半岛北部的波河平原土地肥沃。平原以北高耸着阿尔卑斯山。将意大利与中欧隔开。半岛东侧山势陡峭、多悬崖峭壁,河流短而急,不利航行,海岸线平直,港湾很少,半岛西侧山势缓斜,多丘陵,河流较长,便于航行,几条较大的河流中,最著名的是台伯河,河的南岸有一片平原,这就是罗马人的发源地——拉丁平原。古罗马城在拉丁平原的北端,台伯河下游的左岸,距海很近,这是一片山岗地带。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在七座山丘上出现了几个小村庄。在远古,山间谷地溪流纵横,沼泽密布。后来,山岗上的村民们把谷地的积水排干,铺设石板路,把荒芜的沼泽变成了平坦的广场。

相传罗马人的始祖是战神,与凡间公主所生的一对孪生兄弟,自幼被仇家抛弃在台伯河边,一只母狼来到河边,看到篮子里啼哭的婴儿,就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婴儿,使他们大难不死。后来牧人收养了两个孩子,给他们分别取名罗慕路斯和列莫斯。兄弟俩人长大以后杀死了仇人,建立了一座新城,大哥罗慕路斯在竞争中打败了弟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自立为国王,罗马由此产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753年,从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09年,历史上把它叫做王政时期,在这个王政时期当中,罗马总共有七个国王,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因为独断专行、履行苛政,罗马人民不堪其苦,终于在公元前509年发动暴动,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罗马历史呢,从此进入了共和时期。”

赶走国王之后,罗马人建立了一种新的政体——共和国。罗马共和国是一种包含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思想的混合政体,国家有最高领袖叫做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元老院早在王政时代就已存在,它是立法、审议、咨政的中枢机构,由三百名贵族出身的元老组成,到共和国晚期,元老院人数增加到一千名。

在共和国早期,政府被贵族所垄断,执政官、元老均出自贵族家族,平民只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贵族利用政治特权压迫平民,强占公有地,致使广大平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平民不愿忍受压迫,为争取平等权利勇敢而坚持不懈地斗争着,然而他们没有选择战争、内战和流血。公元前496年,一群平民携带着武器、口粮离开罗马城,占领一座名叫圣山的小山丘,与贵族政府对峙,史称第一次撤离运动。没有平民的支持,贵族们在战争到来时便没有足够的兵员,因此,贵族同意让平民享受更多权利,允许他们组织自己的议会,选举一种新官员-——保民官,保护平民免受贵族欺压。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平民运动从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287年持续了二百多年。公元前450年,平民的代表和贵族一道制订、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使平民大众可以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公元前336年,保民官李锡尼乌斯当选为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执政官。此后,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两名执政官必须由一名贵族和一名平民共同担任。到公元前四世纪,政府的各种高级官职都对平民开放,就连元老院中也出现了平民的身影,一批平民新贵应运而生。公元前四世纪晚期,债务奴役制被禁止,罗马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与此同时,罗马共和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资源贫乏、疆域狭小,随时都有被邻国消灭的危险。在最初的一百年间,罗马人就是在不断地与近邻的冲突中度过的。公元前五世纪后期,罗马人在地区争斗中逐渐占据优势。在征服并摧毁埃特鲁里亚人的重镇——维伊城后,罗马的领土增加了一倍,罗马迈开了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公元前400年,意大利北部山区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卢部落,长驱直入。到公元前390年时,挺进到距离罗马城十公里的阿里亚河边,最后闯入罗马,火烧罗马城。七个月后,高卢人在罗马人被迫投降、并交出一大笔赎金后撤兵。尽管高卢人摧毁了罗马城,但是罗马人的精神比城墙坚固得多,恢复元气之后,继续对外扩张。几经挫折后,罗马将意大利中部的坎佩尼亚地区收入囊中。罗马人在控制了北部和中部意大利后,开始向南部意大利发起进攻,南部意大利小国林立,多为希腊移民所建。他林敦是斯巴达人的殖民地,与希腊本土有较多的联系,为抵抗罗马,他林教向希腊的伊壁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是希腊化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一直梦想成为亚历山大第二,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他林敦的请求正中下怀。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率领二万二千名步兵和射手、三千名骑兵及二十头战象在他林敦登陆。在赫拉克里亚附近的激战中,罗马人因从未见过会打仗的大象,不禁惊惶失措,吃了败仗。直到公元前275年,罗马人终于打了个翻身仗,击败皮洛士。公元前272年,他林敦被近投降。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除波河流域外,意大利的其余部分都落入了罗马人手中。

经过一百多年的对外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但是罗马并没有将它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社会上层对意大利进行治理,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保证了罗马后方的稳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罗马在征服意大利以后,继续向西部地中海发展。这样,就与原来在这个地方的另外一个大国——迦太基发生了冲突。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因为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罗马人又叫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把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叫做布匿战争。”

公元前216年,双方在意大利坎尼地区发生激战,罗马以八万步兵和六千骑兵的绝对优势,挑战汉尼拔的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然而却在军事天才汉尼拔的面前吃了败仗。罗马五万四千人被歼,一万八千人被俘,而迦太基方面只损失了六千人。坎尼之战成为是西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极好战例,为后来的许多军事战略学习者所广泛重视。坎尼战役失利后,南部、中部和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坎佩尼亚的加普亚和西西里的叙拉古等城也都投向迦太基。但是,汉尼拔毕竟劳师袭远,缺乏补给。公元前204年,罗马派兵攻打北非迦太基本土,汉尼拔不得不撤离意大利,回师北非保卫母邦。然而,这个常胜将军遇到了真正强悍的对手。公元前202年,年轻的罗马统帅西庇阿打败了汉尼拔,迦太基再次投降,沦为罗马的附属国,罗马共和国如日中天。大约同时,罗马又在东部地中海开辟了新的战场。罗马先后征服了希腊的马其顿和叙利亚塞琉古王国,把小亚细亚和色雷斯地区囊括到自己的版图里。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彻底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恺撒征服了山外高卢,将罗马的疆域扩大至不列颠地区。公元前30年,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击败政敌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联军,灭亡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

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疆域西起英格兰北部,东至亚美尼亚山区、叙利亚沙漠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达撒哈拉沙漠,北到莱茵河、多瑙河和北爱尔兰高地,所辖人口约五千四百万,庞大的地中海完全成了罗马的内湖。西方的罗马与东方的中国汉朝遥相对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三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大规模对外征服,给罗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对于罗马人来说,战争就像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一样,他们是一种生产的方式,罗马人利用战争、利用战争的胜利,把原来分散的财富都集中到他们的手中,为他们服务。每次战争胜利以后都能够得到大量的赔款,比如第一次布匿战争胜利以后,罗马人就从迦太基人手中得到了3200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以后,又得到了11000塔兰特。又如公元前168年,罗马将军鲍鲁斯通过三天的皮德纳战争以后,就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这个财富之大以至于元老院决定,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7年开始,免除全体罗马公民的公民税。”

罗马对于被征服的地区,尤其是意大利以外的地区,一般采用行省这种管理形式,对其进行有组织的掠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行省每年都必须向罗马公民缴纳大量的税收,例如西西里行省,每年大致要向罗马缴纳三百万摩底的粮食,这个三百万摩底的粮食,相当于十万罗马公民一年的口粮。所以,罗马的繁荣、罗马的高大的建筑,以及罗马畅通的道路,以及罗马的福利制度,都是建立在剥削行省居民的、和奴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当然,战争在给罗马带来大量财物的同时,也促进了罗马公民集体内部的变化,罗马共和国时期实现公民兵制,军队由占有土地的农民公民组成。战时,公民们披甲上阵,平时则解甲归田。然而,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公民们的服役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当九死一生的士兵回到故乡时发现,经过战争浩劫的家园如同秋风中的落叶,田地荒芜,家人赖以糊口的小农场已被卖出抵债,成了富人大庄园的一部分。豪华典雅的贵族乡间别墅沐浴在亚平宁半岛灿烂的阳光下,与小自耕农破旧的茅草屋形成强烈对照。平民丧失土地以后,只有跑到罗马城和其它大城市中寻找工作,到共和末年,麇集在罗马城内的流浪人群约有32万人,约占当时公民人数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战争又促进了骑士势力的迅速兴起和发展,骑士一语起初是用来称呼军队中的骑兵,后来延伸到一切能有足够钱财供养战马去充当骑兵的人。再后来,大约到公元前二世纪时,就用这一称谓称呼财产超过四十万塞斯退斯,而又在占统治地位的豪门贵族之外的人。那些在战争中或战后发了大财的众多贵族和骑士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占从战争掠夺来的公有土地,兼并同胞公民的份地。

出身于显贵家族但富有同情心的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会上大声呼吁,替平民诉说冤屈。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作为保民官挑起了一场重新分配土地、保护农民利益的改革,反动的元老贵族拼命阻挠改革。第二年,在选举保民官的公民大会上,格拉古被一伙暴徒危害。10年后,他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在人民的支持下,重新当选保民官,继续为没有土地的农民、为意大利人获得公民权而斗争。公元前121年,盖约·格拉古本人 像他哥哥一样倒在血泊中。格拉古兄弟改革所引发的流血事件,拉开了百年内战的序幕。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由于内部矛盾激化,统治阶级争权夺利而发生大规模内战。

公元前73年,意大利本土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卡普亚地区的角斗奴斯巴达克斯,发动角斗训练的奴隶们冲破牢笼,他们成功地突破罗马军队的封锁线,转战南北,严惩威胁到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起义者们虽最终倒在了血泊中,但罗马的奴隶主们已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罗马的同盟者意大利人因不满罗马的统治,要求享受平等的公民权,于公元前91年爆发了同盟者起义,罗马共和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

在海外,不甘心屈从于罗马统治的附属国家伺机蠢蠢欲动。

共和国晚期,罗马人民不再依赖那些迁举产生的、时常变动的行政官员,而是依赖那些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马略、苏拉、宠培、克拉苏、恺撒等军事强人应运而生,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渐渐落入他们的囊中。

公元前87年,马略政变,秦纳以执政官身份实行独裁。

公元前81年,苏拉被宣布为无限期独裁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公元前60年至45年,罗马出现恺撒、宠培、克拉苏前三头的寡头统治局面。

公元前49年,恺撒夺取政权,获得终身独裁官头衔,初步奠定君主制政体的模式。

恺撒死后,政权落入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后三头手中,最后屋大维打败所有竞争对手,结束了内战,以元首名义,在共和制外衣的掩盖下,实行君主制统治。

罗马共和国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黯然解体。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集 罗马帝国
每年成千上万的各国旅客云集古都罗马,只是为了感受它那古老的文化气息。这就是罗马的力量。两千多年前,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罗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人口过百万的古老城市之一。从边疆行省到帝国的心脏,条条大道直通罗马。当年的巴黎、维也纳、伦敦、科隆只不过是罗马的边塞小镇。当年台伯河畔的小村庄,如何发展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这些断瓦残垣的过去,代表着怎样的一个帝国呢?请与我们一起来探寻强大的罗马帝国。

尤利乌斯·恺撒是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一世纪,罗马陷入内战,群雄争霸,权力靠利剑夺来,而不是靠选票。结果是恺撒、宠培、克拉苏3个军事强人结成同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恺撒的霸业始于高卢,他征战8年,征服了高卢地区,打退了日耳曼人。他跨海入侵不列颠,夺得西至不列颠、东至莱茵河畔的大片领土,恺撒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还是优秀的作家,即使在危险的征途,战斗的紧要关头,也不忘执笔写作、记录战况。他的《高卢战记》文辞朴素,无半点矫饰,是拉丁文学的典范作品,直到今天,都是最优秀的拉丁语入门读物。

恺撒势力日益壮大,令罗马元老院深感忧虑,他们命令恺撒解散军队,交出高卢总督的权力。公元前49年1月,恺撒愤然发兵,到达高卢行省与意大利本土的交界处,在那里,流淌着一条小河——卢比贡河,河对岸就是罗马共和国的心脏地带,私自率军跨过卢比贡河 入侵自己的祖国,意味着反叛。恺撒在河畔转身对士兵们说,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走回头路,但是,一旦跨过渡桥,一切将通过武器来解决。然而,这条小河挡不住夺取最高政权的巨大野心,恺撒终于跨过了卢比贡河,由此拉开了内战的序幕。

早在内战前,克拉苏就已命丧沙场。在内战中,宠培被赶到埃及的沙漠,客死异乡。敢与恺撒为敌的元老院,被他大加清洗,换上亲信。最后的胜利者的恺撒,他戴上了祖国之父、永久独裁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等种种冠冕,君邻天下。

占领意大利之后,他如旋风般横扫小亚细亚、埃及、西班牙,捷报频传,他的一条最著名的战报只有三句话:“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简意赅,傲气十足,引起举国狂欢。

征服,征服,征服,恺撒像战神一样,连年不停地作战,他的征服计划中还有北方边界以外的日耳曼人以及幼发拉底河东岸的帕提亚帝国。若不是一场突然降临的死亡破坏了他的计划,罗马帝国就不仅仅局限在西方一隅,很可能扩张到日耳曼人的平原和森林,但只有恺撒在遥远的另一块土地上的胜利,才永久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 研究员 胡玉娟)“公元前48年,恺撒追击宠培 来到了埃及,埃及当时是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对于罗马来说,埃及几乎是囊中之物。但是恺撒在这里遇到了美艳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克里奥帕特拉,据史书记载,她的美貌也并非是无人可比的,但是她有着非凡的语言天才。据说,只要是她开口说话,没人不会被她的魅力所迷倒,恺撒这位战神,遇到了爱神,他的心脏被小爱神的金箭射中了,于是托勒密王朝灭亡的日子被推迟了18年。恺撒在女王的王宫中一住就是9个月,他和女王乘坐着豪华的游艇在尼罗河上徜徉,他还和女王生了一个儿子,当恺撒离开的时候,女王为这位新生的儿子起名叫恺撒·里昂,以恺撒的名字为她的孩子命名。公元前45年,恺撒邀请埃及女王到罗马作客,女王受到了国王般的待遇。当时罗马人民非常的震惊,因为他们看到一位共和国的英雄,渐渐地变得像一位暴君。恺撒对元老非常的不恭敬,恺撒还随意地任用他的亲信去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吏,共和国的公民大会几乎停止召开。恺撒出言也非常的傲慢,他甚至说共和国什么都不是,只剩下一具空空的躯体。就这样,在罗马人民的心目中,恺撒这位共和国的英雄堕落了,而专制君主在共和国公民的眼中,是不可容忍的,它是和共和传统相抵触的,恺撒的末日也不远了。”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走进元老院、走进阴谋、走进自己的缩命,倒在布鲁图斯和一群元老的乱刀之下。恺撒虽死,但他已动摇了罗马共和制的根基,罗马开始走向帝制。

创建帝国的大任落在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的肩头,屋大维的天才不如恺撒,但他懂得韬光养晦,他不像恺撒那样到处开疆拓土,而是致力于恢复帝国内部秩序,巩固已经征服和领土。经过十几年的斗争,屋大维打败了对手安东尼,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元首头衔,即:第一公民。他又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称。意思是庄严、伟大和神圣的人。但是,奥古斯都·屋大维对元老院里共和国的遗老遗少却彬彬有礼、恭敬有加。罗马经历了100多年的动乱与内战,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从前,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埃及文明如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散落在地中海沿岸。现在,它们被连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各民族走出了独立发展的隧道,全都被纳入一个统一的国家。罗马统治下的地中海世界,进入了崭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迅速崛起的民族迸发出无穷的建设热情。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城朴素、简陋,没有像希腊城市中常见的壮观的剧院、音乐厅、图书馆、体操馆等建筑。

奥古斯都着手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城市改造计划,要显示大国风范,把罗马变成西方世界的艺术中心,其壮观、优雅程度超过希腊城市。

帕拉丁山上建起了一座金光闪闪的皇宫,周围环绕着另外一些伟大的建筑杰作。

凯旋门、功德柱把皇帝的赫赫战功刻在石头上大肆宣扬,像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向天下的臣民示威。

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都被运来装饰罗马,广场上耸立着埃及的方尖碑,富人的庭院里点缀着希腊雕像。

奥古斯都自豪地说,我见到的是一座砖木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在尼禄皇帝统治时期,这座大理石之都不幸被一场大炎烧成灰烬,重建的罗马更加金碧辉煌。

哥罗塞姆竞技场,竣工于公元80年,它是罗马民族性格和象征,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却屹立不倒。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拜伦感叹道,只要哥罗塞姆不倒,罗马就不会倒,一旦哥罗塞姆倒下,整个世界都将崩溃。

充满暴力和血腥味的角斗竞技,在罗马城市里大受欢迎,政治家们靠举办角斗竞技招揽大众。公元前65年,恺撒曾组织了一场由320对角斗士参加的大型角斗表演。公元107年,图拉真皇帝为庆祝达西亚战争的胜利,连续举办数场角斗表演,共有五千对角斗士血洒黄沙。

哈德良皇帝修建的万神殿,是多神崇拜、信仰自由的象征。在华丽的穹顶下,众神聚会,众神的崇拜者,无论是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还是犹太人,现在都变成了罗马公民,身份划一,信仰各异。

从奥古斯都开始, 罗马文明被不断推广到帝国的四面八方,帝国各行省首府和重要城市都仿照罗马城进行改造,拉丁语学校遍地开花,从不列颠到高卢,从北非到美索不达米亚 到处都被打上罗马的烙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 研究员 胡玉娟)“成为罗马公民就意味着他们做了地中海其他民族的主人,罗马公民权成为一个最值钱的身份证。罗马人曾经在共和国扩张的初期,把被他们征服和各民族的人民划分了三六九等,有的,他们给予了充分的公民权,也就是这些人他们享有在罗马参加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当罗马的官员,也可以选罗马的官员;那么有些,他们给予不充分的公民权,也就是说,有的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当官;还有的呢,沦为了罗马人奴隶,罗马的公民权最后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授予那些被征服者,甚至包括被他们释放了的奴隶。如果成为了一个罗马公民,在地中海世界支旅游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

埃及经罗马的历史更悠久,希腊人比罗马人更有思想,但罗马人有军队、制度和法律。典雅、深邃的文化抵挡不住罗马的战车和长矛,思想被武力打败。

但是,明智的罗马皇帝知道自己力量的边界,不会轻易的去碰北方骠悍的日耳曼部落,但罗马帝国境内繁华的城市、富庶的农庄却吸引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目光。罗马人在多瑙河、莱茵河上游地区修筑了数百公里的石墙,保卫罗马免受蛮族袭击,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了望哨,在最危险的地带还修筑营房、屯兵驻守。

在遥远的东方,汉帝国的皇帝们也面临着匈奴族的严重骚扰,他们修筑了长城,也曾遣使和亲。

古代文明地区的遭遇和处理危机的手段大体相似。恺撒之后,在历代皇帝中,只有图拉真还在执着地做着扩张梦。公元101年至106年,他率军打过多瑙河,把帝国的边界推到了今天的罗马尼亚,也是这个梦想把图拉真带到了东方。他追随古代亚历山大大帝的脚步举兵东征,打败了波斯人的帕提亚王国,在那里设立新行省,罗马帝国的军事辉煌复又重现。公元117年,图拉真皇帝病故,死在小亚细亚的土地上。东征成果顷刻之间化为泡影,东部边界又缩回幼发拉底河以西,这是罗马帝国所能触摸到的最远的东方。

罗马人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会养蚕、织绸的神奇国家,希腊人称之为“赛里斯”的地方。罗马的达官显贵、贵妇名媛被来自地球东端的丝绸宝物深深迷醉,它有着水一样的质感、钻研一样的光泽、黄金一样的价格。为购买丝绸衣料,罗马每年要花费1亿塞斯塔尔的银币,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富人最珍视的奢侈品。

罗马帝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人心上都走到了极限。皇室荒淫无度、行省总督横征暴敛、贪污腐败、公平荡然无存,罗马的皇帝和天神却无能为力,芸芸众生渴望获得来世幸福的保证,能给人以慰藉和神秘力量的东方宗教流行起来,埃及的伊西斯女神香火格外红火。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提比略皇帝统治期间,在遥远的耶路撒冷,一个自称上帝之子、犹太人之王的犹太传教士拿撒勒的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因为他的思想和言论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威。这个出身卑微的犹太人死后却被奉为救世主,被称作基督。一种新宗教从古老的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它将对罗马帝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基督徒拒绝崇拜罗马皇帝,公开预言罗马帝国即将灭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 研究员 胡玉娟)“公元三至四世纪,基督教徒曾受到罗马政府的大规模的迫害,但是这种迫害并没有阻止新宗教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这一信仰,其原因就在于罗马帝国它由一个地中海地区的小城邦发展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一个大帝国,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呢,传统的多神教的信仰,成为了这个大帝国的一种束缚,它现在需要一种普世的宗教,这种宗教正好在基督教身上反映出来,基督教恰好是宣扬普世的那种爱,这种新宗教吸收了希腊哲学的一些精华,也吸收了传统的多神教、各宗教教派的精髓。到了四世纪,基督教逐渐在罗马的上层人士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徒,基督教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一个《米兰敕令》,这个敕令取消了对基督教教徒的迫害,宣布基督教和其他的异教都是具有平等的信仰的自由。”

基督教教会的势力日渐膨胀,公元392年,基督教摇身一变成了罗马的国教。从此,基督教教会将带领地中海各民族步入一个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但是,罗马帝国的战车再也无力前进了,基督教的胜利是罗马帝国全面衰落的前兆。

精神疆域既已崩溃,地理疆界的崩溃也只在朝夕之间。几百年来奢侈豪华的生活使罗马人变得虚弱、迟钝,变得不会打仗了。为了给驻守边缘区镇的军队提供供给,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以前,罗马人是在战场上得到锻炼、获得作战经验的,但是现在罗马军团里的蛮族雇佣兵甚至比罗马人还要多。公元四世纪,北方蛮族大举南下,吞食着帝国的领土。希腊、西西里、北非烽烟四起,罗马城也岌岌可危。而这时,罗马帝国内部却为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闹到一分为二。

公元306年上台的君士坦丁皇帝,带着一个破碎的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

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在那里修建大圆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那里编纂传世的罗马法典,在那里继续做半个帝国皇帝的美梦,罗马军民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对付周围虎视眈眈的蛮族部落。

公元410年,罗马帝国的永恒之城被西哥特人洗劫了3天3夜,之后汪达尔人又来光顾,君士坦丁堡的援军却从未开来,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蛮族的骑士践踏恺撒的神庙,教堂在熊熊烈火中燃烧却无能为力。

西罗马帝国也有一个皇帝,但他只不过是蛮族雇佣兵手中的傀儡,教皇才是罗马唯一的精神支柱。教堂烧了就再造,再烧、再造,教皇周旋于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之间,以万能上帝的名义进行劝说,终于使蛮族兄弟放下屠刀、熄灭烟火。罗马城中许多宏伟建筑和无数艺术珍品因而逃脱了厄运。

当罗马帝国无力扼制野蛮人时,教会却成功地把一批蛮族国王转变成基督徒,把帝国的权力转交给这些人手中,这才使得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免遭彻底毁灭。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入侵的蛮族在占领区建立起许多独立的小国,欧洲进入封建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称之为中世纪。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统一的欧洲帝国。

第15集 古代罗马文化
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700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此定居生息。勤劳的罗马人不但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而且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继续,罗马文化在文学、科学和哲学等方面虽然不及希腊,但在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领域却成绩斐然、令人赞叹。那么灿烂的罗马文化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去探索罗马文明辉煌的秘密。

罗马人善于广泛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养分,使罗马文化之花开放得分外艳丽。

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对罗马影响很大。当时人们感叹,征服者反被被征服者所征服,即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希腊征服了,这显示出希腊文化影响着罗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马人使用的文字是拉丁文,它是由居住在台伯河畔的拉丁姆平原上的拉丁人创造出来的字母文字。古典拉丁文有23个字母,其中21个是从埃特鲁里亚人的文字派生出来的。中世纪时,字母I分化为I和J,V分化为UV和W,字母Y和Z原本是希腊字母被借用来书写希腊外来词,这样就产生了26个罗马字母。

从一枚公元前七世纪的斗篷别针普雷内斯大饰针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拉丁铭文。文字从左到右刻着制作者的名字,马尼乌斯为努美里乌斯制作了我。

罗马帝国时期,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迅速传播,只有希腊语能勉强与之抗衡,其他民族语言几乎都被拉丁语所取代。后来,拉丁语又随着基督教远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 “拉丁语在今天虽然很少用作口语,但是它仍然有很多用处。例如,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设计的。另外,拉丁语还是我们现在、现代的药物学和生物学的重要语言工具。我国在1963年、1977年和1985年出版的《药典》当中记载了许多药物,这种药物都注明了拉丁的药名。同时,拉丁语还在近代的国际条约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条约都是用拉丁文书写而成的。例如,我国清朝康熙年间和俄罗斯人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用拉丁、满、汉三种文字写成的。”

拉丁文的发展也有利于罗马帝国文化在其它方面的发展,在罗马帝国的初期,诗歌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维吉尔是罗马诗坛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维吉尔歌唱田野、赞美牧场、颂扬元首,他的长达数十万字的民族史诗《埃涅阿斯》歌颂了特洛伊英雄,维吉尔因此而名扬千秋。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曾对维吉尔感谢万分,他写道“你是我的导师和我的作者,给我赢得荣誉的美丽文风也来自你,你是唯一的源泉。”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教授 奥里尔·罗森)“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英国倾向于普通法。但直到现在。罗马法的原则还具有重要影响/”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罗马就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到公元二、三世纪罗马的五位大法学家对罗马的法律进行了系统的编纂与注释,使罗马法形成了宠大系统的体系。

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原被放在罗马市政广场的中心,现被卡比托山博物馆收藏,而在市政广场摆放着它的复制品,它是古代罗马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尊青铜骑马像,它之所以奇迹般地留传下来,据说是因为在中世纪它一直被误认为是君士坦丁大帝像的缘故。君士坦丁是首先承认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受到后世基督徒的尊敬,正因为如此,这座雕像才幸免于难,完好地保存至今,这座雕像创作于公元二世纪,它不仅在当时是件珍品,而且对以后西方艺术的发展也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奥古斯都立像完成于公元一世纪,它和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都反映希腊文化和艺术对罗马的影响。雕像中的奥古斯都身披甲胄,左手握着权杖,右手高举的身姿,与他那威武雄壮的皇帝身份十分相称。据说,他铠甲上的装饰浮雕寓意着罗马对世界的征服和统治,奥古斯都的面部虽然显示出一种军事统帅的威严表情,他的姿态也似乎在夸耀其伟大,但是从他头部的细节来看,仍具有奥古斯都本人的真实特征,他留着僧侣式的平头,面容清瘦严肃,充分显示了他那威严和坚毅的性格,深沉远望的双目和薄薄紧闭的嘴唇,表现出他在运筹帷幄中,沉着冷静、遇事不乱的非凡个性。奥古斯都立像是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显示了罗马的艺术和文化,但罗马人的另一种技艺,进一步促进了罗马文化的广泛传播。

军队是罗马对外征服的一把利剑,罗马人渴望军事上的成功。在拉丁语中,勇武和美德是同一个词(Virtus)。在罗马人看来 一个理想的罗马人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强健的人,在连绵不断的征服战争中,罗马人发明了军团这一作战方式,它是罗马人克敌制胜的法宝。罗马的军团由轻装兵、长矛兵、主力兵和后备兵四部分组成。轻装兵与骑兵一起列于军团的两翼,长矛兵列于军团的第一线,主力兵列于第二线手持长矛,后备兵在第三线使用投枪。军团运转起来迅速、灵活,克服了希腊人的方阵运转不灵的弱点。在罗马军团面前,马其顿方阵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希腊化诸国纷纷在罗马人面前称臣投降。军团制度是罗马文化实用性和民族性的天才的体现。

共和国末叶,罗马军阀混战。罗马城和意大利其他诸城屡遭兵燹、破坏严重。

当和平降临时,奥古斯都立即着手修复罗马城的各种建筑,并动员富有的元老贵族捐款装饰罗马城。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教授 贝里尔·罗森)“有一点,他们发现了大理石,非常好的意大利大理石,非常美丽,而且与他们以前拥有的那种碎石头完全不同,它们被用来建造美丽、结实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发展迅速,他还重建了许多的神庙,我们知道的有82座,这使得他成为罗马宗教的领袖和道德的守卫者,这无疑使罗马城有了巨大的视觉上的变化,如果你沿着罗伯河看过去,你将看到这些娱乐场所、新剧院,这使得人们愿意出去体验作为一个罗马人的感受。”

首先修建的是恺撒神庙,奥古斯都凯旋门和奥古斯都广场。随后,奥古斯都在广场上修了一座战神马尔斯神庙,在帕拉丁山修了一座阿波罗神庙。此外,还有许多新建筑、公园、浴场、万神殿、陵墓。石柱上、神殿的墙壁上、凯旋门上都有漂亮的浮雕和铭文。

奥古斯都修建的最辉煌的建筑,当属万神殿。万神殿初建于公元前27年,后经两次火灾。公元126年,皇帝哈德良下令重修。殿内有一个高度和宽度都为43米的大穹顶,显得特别空阔宏大。

公元前19年,一条新的引水渠道完工,新鲜洁净的山泉水被引到城里,通过分支水道和引水管,流进贵族的庭院和公共浴池中,城里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方便。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了大火。尼禄,也就是当时罗马的元首,他利用祖国这个灾难的时期,去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取名为黄金屋。”

[ 本贴由 大海 于 10-2-23 09:07 最后编辑 ]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宫殿显示了尼禄的狂妄和奢侈,这座宫殿的出奇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司空见惯和已经显得庸俗的金雕玉砌,而是在于野趣湖光、林林幽隧,间或旷境别开、风物明朗,建筑师和工程师是塞鲁斯和塞勒尔,他们别出心裁,想以艺术的力量,强自然所不可及。尼禄的统治,给帝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随后的佛拉维王朝改变做法,顺应民心,努力恢复罗马的安定。他们把金屋皇宫废弃改造,在其部分建筑物之上建造了一座大圆形的竞技场,整座建筑呈椭圆形,场内可容纳5万观众,舞台上可表演角斗以及兽斗,外部分为三层,环以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的列柱。当时人称之为“哥罗塞姆”意为宠然大物。

罗马人喜爱浮雕艺术,罗马建筑物上的浮雕往往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代表作品有:图拉真纪功柱,约建于公元114年,圆形大理石柱高38米,下有一块方形的基座,柱身有连环式浮雕盘旋而上,浮雕的总长度约200米左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约2500个。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教授 贝里尔·罗森)“图拉真建造这个最大的纪功柱,来纪念他与达西亚人作战的胜利,这些达西亚人生活在多瑙河对岸,相当地今天的匈牙利。浮雕不是直接的历史记录,而是螺旋式的,这是在公元二世纪的前二十年,但他们代表了罗马人眼中的胜利以及被他们征服的人,包括那些被带入他们文明之中的人。浮雕做的非常生动,从罗马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纪功柱,罗马建筑师们对纪念性建筑的选位很在行,从城市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而那是图拉真在公元二世纪早期挖掘和创造的古罗马广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图拉真死后,他们把他的骨灰就放在那里,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通常在罗马的城墙内是不允许埋葬和放置骨灰的,这里又是罗马的中心,看来他们为他做了特殊让步,所以它不仅是他胜利的纪念,而且还是他的墓穴。”

图拉真纪功柱是西方艺术史上的杰作,它不但为后世提供了研究罗马艺术的重要物证,而且为历史学家、民族学家 研究古代罗马的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罗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内,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罗马经坎佩尼亚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费拉米尼乌斯大道由罗马直达翁布里亚东海岸,通往东北部的瓦莱利亚大道由罗马通向东北部地区。这些大道对维护帝国的统治和加强帝国各地的联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使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条条在路通罗马,这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谚语即说明了罗马交通高度发达的盛况。

在罗马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46年,恺撒依靠索息吉斯改革历法,以365又1/4天为一年,即儒略历,欧洲人一直沿用到1582年。

约公元20年,斯托拉波写出了17卷《地理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与其他的上古民族一样,农业也是罗马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自古以来一直为罗马人所重视,那些对田地疏于耕耘的公民,常常会受到检察官的审查和指责。由于农业的发达和重要,所以,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就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的专著。此后,这类著作不断增加,到公元一世纪已达四部之多,它们是迦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维吉尔的《农事诗》、科路美拉的《农业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罗马农学的鼻祖是马尔库斯·迦图,他写了一本《农业志》,这本《农业志》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他写的时间应该说比我们现存的、最早的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还要早将近七百年。迦图的《农业志》内容非常丰富,他不但总结了他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经验,而且也总结了前人在农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这部著作不但是我们研究公元前二世纪,意大利这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而且也是我们研究农业科学史方面的重要资料。”

老普林尼出身于意大利北部科摩城的一个属于骑士阶层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代求学于罗马,普林尼一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天文、地理、动植物、矿物、医学等科学知识学科都充满好奇,他最著名的著作是37卷《自然史》。普林尼的巨大成就主要在于,他在自然科学不受重视的古代,注意搜集、挖掘为当时一般人所忽视或轻视的广阔领域的知识材料。他在《自然史》中征引了2000余部古籍中的文献资料,为后人保存了大量濒临失散的古代科学资料。 在后来,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许多重要著作中,曾多次引用《自然史》的材料,并给予普林尼很高的评价,恩格斯甚至把他称之为罗马的百科全书家。公元79年,普林尼在考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遇难。

西塞罗是罗马最著名的文学大师,也是自觉地向希腊学习并为自己的民族文化灌输新鲜血液的功臣。他活了63岁,成就斐然,他的文章一直影响着后代。独裁官恺撒曾赞美他说 “是您给罗马带来了恩惠,罗马也因您而变得荣耀,您的功绩比那些最伟大的将军们合起来的功绩还要伟大、还要辉煌,因为增长人类的见识要比开拓罗马的疆域更显崇高、更有价值。”

在西塞罗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罗马人心胸的博大,又能体会到罗马人对知识的渴求。

公元三世纪以后,罗马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外患不断、内战迭起,传统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替代。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则完全垄断了西欧的文化和教育,一切哲学和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横加摧残。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则更鼓吹,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在教会的怂恿下,许多古代建筑雕刻和书籍惨遭破坏,致使许多古典学术著作遭到毁灭而失传。

但罗马教会也不得不利用罗马的文化遗产,发展其教会组织、神学与经院哲学,以罗马帝国的大一统继承者自居,自称为罗马普世教会。

十四、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使湮没了千年之久的古罗马文化再次焕发出生机,并被赋予新的社会内容。

在古典文明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意大利等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人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敞开胸怀心情地迎接昔日的辉煌。



第16集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统治着国力鼎盛的汉帝国,另一位就是恺撒正在建立罗马帝国,他们都对开拓疆土的远征有极大的兴趣。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匈奴,遗张骞出征西域,为汉进著名的在史学家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样的,恺撒把他的军事远征和发现都记载在他的《高卢战记》里。司马迁的著作生动地记述了匈奴人,善骑射、好勇斗狠,而恺撒对日耳曼人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帝国画卷呢?它们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开始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发现之旅。

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和恺撒所在的罗马帝国都是强盛、富裕而文明的。

汉帝国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的疆土也一度扩张到欧洲的西北部。在此后一、二百年间,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与这些蛮族的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91年,汉朝大军直捣匈奴部落腹地,将大部分匈奴人赶出家园穿越大漠西迁,《汉书》的作者班固记载了这次大捷。

罗马帝国此时也因向欧洲中部步步推进而达到了帝国最大疆域,并使日耳曼人部落节节败退。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则对日耳曼人的生活与社会做了详细的记述。

然而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杰出的史学家,不论是班固还是塔西陀都没有预见到,二、三百年后这些被驱逐的蛮族再度出现时,会改变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面貌和亚欧大陆各帝国的命运。

大部分匈奴人离开大漠戈壁西去,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中,一小部分南迁,他们空出来的地方为鲜卑、柔然等东胡占据。然而,在汉帝国崩溃、三国鼎立之后,在公元四世纪初,他们与南匈奴人一道入侵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罗马帝国从三世纪起就已经陷入衰败,内战不已。可以讲国内各阶层、各种力量、社会力量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游牧民族,还是日耳曼人的进攻,是他们没有能力团结一心抵挡的,所以说这可以讲是内部的矛盾因素,在外来的一个可怕打击之下,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匈奴人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他们首先进入西域和中亚,接着在公元四到五世纪时,继续向西延伸,接着侵占了印度的部分地区。混合各种文化的大乘佛教在此时形成。

公元五世纪,匈奴人和中亚民族混合后被称为厭哒人,他们的部落被印度称为白匈奴。Huna这个称呼似乎与中国称匈奴为胡有关系,到欧洲就演变为对匈奴人的称呼Huns。这些人灭亡了繁盛一时的笈多帝国,在印度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白匈奴还攻入波斯的萨珊帝国,后来波斯人联合了从阿尔泰山区崛起的突厥人,才将白匈奴击垮,印度又出现了一个戒日王帝国的短暂繁荣期。而突厥人乘强盛之势扩张到大漠,又将原占据大漠的柔然人向西驱逐,柔然人一路西迁,到六世纪以阿瓦尔人名出现在欧洲。而大部分匈奴人在同时仍在向西推进,在公元370年越过了伏尔加河,很快就征服了阿然人的部落,迫使他们向顿河与帝聂伯河之间的日耳曼东哥特人部落进攻。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终于首次遭遇了,这次遭遇很快就使罗马帝国和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统治着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但国力已今非昔比。广大地区的农民和市民都被课以重税,而西罗马帝国上层统治阶层却在奢侈享乐,造成了社会劲荡,经济凋敝且民怨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激烈,已经没有多少罗马的公民愿意当兵,因此他们不得不利用蛮族,作为雇佣兵和守卫边境的军队,并且许多蛮族的首领掌握了军事大权,往往有废立皇帝的权利,因此当罗马帝国最后在公元四世纪末期已经衰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已经承受不住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这种大股蛮族的入侵,而且内部也会有很多帝国内部的蛮族军人和老百姓起而响应,因此他们这次把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召进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给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的政权和军队以致使的一击。”

罗马人已丧失了作为公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古典文化的理想和光荣已黯然失色。

君士坦丁皇帝在公元32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帝国基督教会议,并皈依了基督教。他还将首都迁到原称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也未能挽回罗马帝国趋于分崩离析的颓势。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形成了西进的洪流汹涌而来。

四世纪末时,这一来自东方的洪流被迫向东西欧推进且来势凶猛。他们由罗马帝国北方和东方的一些独立的部族组成,并且给了罗马帝国致命的一击。许多这种被迫的迁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入侵并不奇怪。比如,东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入侵,便逃入另一支日耳曼人、西哥特人的住地,同样逼迫较弱小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的领土。西哥特人的首领请求罗马帝国让他们作为同盟者定居在多瑙河以南地区,而罗马帝国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迁徙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使西哥特人立即陷入饥饿之中。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的罗马长官对他们欺压虐待,并借机将他们中许多人掠卖为奴隶,这激起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反抗。由于罗马军队人心涣散又丧尽民心,西哥特人一路攻掠,于376年在阿德里安堡全歼罗马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哥特人中也出现了一位富有野心和才干的领袖阿拉里克,阿拉里克利用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时机,395年开始进军希腊地区,401年又转而进军意大利。在数次战役之后,西哥特人在 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占并洗劫了罗马,随即继续向高卢和西班牙进军,最后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阿拉里克不断进攻意大利的时候,西罗马帝国一片混乱。一些在高卢即今天的法国、大不列颠、莱茵河作战的军队撤回,有的战败而溃散,有的甚至反叛。

公元406年,大批从东北欧涌来的日耳曼部落包括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一道,陆续越过结冰的莱茵河涌入高卢,经过数年攻掠后进入西班牙。

苏维汇人占据了西班牙的西北部以及葡萄牙,汪达尔人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非洲北部,然后一路东进,在439年,占领罗马帝国北非首府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经常渡地中海侵袭意大利,455年攻陷罗马城,像阿拉里克和他的西哥特军队,在45年前所做的一样,再次将罗马城掠劫一空。

与此同时,将日耳曼人驱入罗马帝国的匈奴人也没有停下脚步,434年左右,匈奴人各部落在一位最强悍的首领阿提拉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向巴尔干半岛、意大利、高卢四处攻掠。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 “匈奴人和日耳曼人在那个时代正处于由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从农业社会学到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他们却有农业社会不具有的优势,他们掌握了当时最快的机动方式——骑马和最致使的武器——弓箭。另外,他们是可以讲整个部落是全民皆兵、全民作战。因此,一旦像中国的西晋王朝和罗马帝国处于衰败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能力应付匈奴人和日耳曼人,这种集中的迅速的和可怕的袭击。”

匈奴人的凶猛残暴令欧洲人人恐惧,阿提拉被称为上帝这鞭。他们的侵略使罗马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只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终这支不太可靠的联军于451年在高卢北部的沙龙击败了阿提拉的来犯。

此后,又有一些日耳曼人部落逐渐迁徙、定居、建国。

勃艮第人在五世纪从东北欧渡过莱茵河后在高卢东南部定居,建立了勃艮第王国。

昂格鲁人、撒克迅人、朱特人则乘罗马军队从不列颠岛撒出、凯尔特人内争之机开始登陆不列颠岛,驱逐凯尔特人,迫使他们进入威尔士、苏格兰和布列塔尼。

此时的西罗马皇帝龟缩在意大利拉温那的小朝廷里,由日耳曼人军事长官操纵废立。公元476年,军事长官奥多维克废掉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幕卢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但是不久,定居于巴尔干半岛的东哥特人在其首领狄奥多里克的率领下进军意大利。经过5年苦战,他们消灭了奥多维克,占领了意大利,建立起东哥特王国。

杰出的日耳曼斗士克洛维于486年,在高卢北部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接着征服并占领了高卢南部。到511年,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已据有大部分高卢和莱茵河两岸地区。克洛维建立了一个沿续两百多年的墨洛温王朝,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日耳曼人储国中最强大巩固的国家。

然而,幸存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并没有放弃光复旧地的梦想。527年野心勃勃而富有才智的查士丁尼登上帝位,他以消灭日耳曼人国家、恢复罗马帝国旧日疆土为已任。533年他乘汪达尔王国内乱之机,派战将贝利撒留率军渡过地中海登陆北非。贝利撒留经验丰富的军队经过激战灭亡了汪达尔王国。535年,查士丁尼又借口东哥特王国发生内讧,派贝利撒留率大军攻入意大利,可是东哥特人没有轻易屈服,意大利民众也不欢迎东罗马帝国的专横统治。经过20年的反复征战,弄得意大利遍地荒芜、民不聊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拜占廷人对哥特人、汪达尔人的胜利占领意大利和北非是短暂的,但是它最大的影响是在意大利方面,它使罗马教皇摆脱了不信罗马正统教会的东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威胁,这样罗马教皇就在意大利中部逐渐巩固了他的阵地,趁着拜占廷帝国势力衰微,罗马教皇的势力在意大利就膨胀起来。另外,拜占廷战胜东哥特人,实际又没有能完全征服意大利,给意大利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使意大利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这对后来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兴起和罗马教会势力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东罗马帝国直到554年才征服了东哥特王国,幸存的人被迫迁出意大利。查士丁尼最终完成了这一使命。同年,东罗马帝国又占据了西哥特王国,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小块地区。但是,即使这样的残梦也不长久。

公元568年,伦巴德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很快就占领了刚被东罗马收复的意大利。随着伦巴德人的迁徙,从遥远的东亚大漠西迁的阿瓦尔人,此时终于进入了欧洲。他们迫使在第聂伯河到维斯杜拉河之间的斯拉夫各部落向西向南迁徙,进入日耳曼人已迁走的地区。

斯拉夫人在劫掠之后就返回多瑙河北岸,后来随着其势力和不断增大,便越过多瑙河与东罗马军队直接作战。他们大批进入了巴尔干半岛,那里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斯拉夫化了,并形成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家的雏形。

601年,斯拉夫人与东罗马军队交战。在626年,甚至围攻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后来在多瑙河附近的潘诺尼亚定居下来。

而由亚洲迁徙而来的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混合形成的保加利亚国家,开始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劲敌和心腹之患。

七世纪还发生了一件改变世界版图的大事,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感如下走出了家园。从622年起,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征服了西亚、北非地区,最后攻占了西哥特王国的西班牙,将东罗马帝国的领土缩小到小亚细亚和巴尔干一隅。波斯的萨珊帝国被队拉伯人完全征服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 阿拉伯帝国逐渐形成了。

伊斯兰教掘起之后,欧洲也出现了一次建立帝国的尝试。原处于欧洲西北部的法兰克王国,在751年由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温王朝后,这个王朝的第二代国王查理曼,开始了全欧洲的征服。中欧的巴伐利亚萨克森诸部落、高卢南部的勃艮第、阿奎丹地区,都被其并入帝国之内。

800年,查理曼已成为欧洲最强有力的君主,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似乎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又将出现。但843年,他的孙子将帝国三分,构成了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大约在九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的七国也初步统一,而有了全英格兰的观念。

在欧洲的另一端,基辅罗斯国家也由诺曼人留里克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我觉得这次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虽然是造成了一些可怕的后果,但也是社会进步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时无论是中国的东汉到西晋,还是罗马帝国,使原有的社会制度都处于崩溃和衰败的情况下,经济凋敝、内战频仍、人口减少,造成后来新的国家的、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经济和新的人口构成的一个大分化、大改组,往往在这一段可怕的时期过去以后,会出现人口的更大量的增长,新的更强盛的帝国,这段亚欧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这样,就在中国由汉朝到唐朝这两个盛世的历史中间期,欧亚大陆及北非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古代国家与古典文化,经历了大分化、大重塑。中古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新布局 开始显现出来,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 本贴由 大海 于 10-2-23 09:05 最后编辑 ]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7集 西欧封建国家
公元800年圣诞节的清晨,罗马城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将是一个被永远载入史册的一天,因为一个庄严的时刻即将来临,一位伟大的君主将在这里戴上罗马皇帝的桂冠。罗马能享此殊荣,皆因它曾是昔日强大帝国的中枢。虽然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罗马城雄风不再,但它负载的古典文明遗产使其依旧光彩夺目。

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诸封建建王国的日耳曼人,不但不会无视罗马的存在,反而要千方百计地亲近它,让这座文明灯塔为自己生光增辉。

迈进罗马城接受加冕的是法兰克国君查理,他是当时西欧最当之无愧的统治者,他统治的法克王国是五至九世纪西欧最重要的封建国家,历史上尊称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那么他是如何成为中世纪的一个伟大领袖的呢?法兰克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王权利的形成又有哪些影响呢?

西罗马帝国早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最终冲垮了它,把西欧历史带进了中世纪 。

进入帝国版图的日耳曼人,尚未完全脱离部落组织,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罗马,因而他们在摧毁帝国这一政治实体的同时,也几乎摧毁了帝国的制度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教授 孟广林)“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向南迁徙的这个日耳曼人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小王国,那么这些小王国,西方学者把他们称之为蛮族王国,也就是Barbarian Kindoms,那么这些小王国之间战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当时整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蛮族大迁徙,往南迁以后,整个社会、整个西欧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无秩序的这样一种政治格局。那么这些蛮族小王国他们之间当时既没有固定的疆界划分,也没有我们现代人讲的这样一种国土统治的概念,哪儿有财富、哪儿能扩展自己的势力,就是这两个目的。那么当时后来在这些小王国中间崛起的就是有名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克洛维,在五世纪末皈依基督教,成为罗马教会的保护人,实现了法兰克统治者与罗马教会在政治、宗教方面的合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克罗维的子孙大都软弱无能,致使大权落入负责宫庭事务的宫相之手,国家分裂日甚一日。七世纪后期,法兰克在宫相查理·马特的领导下得到振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后,不再满足于这一职位,而是谋求国王的桂冠。他于751年废掉早已成为傀儡国王的克洛维的后代,登基称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771年,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成为日后威震西欧并赴罗马城接受加冕的查理大帝。查理登上历史舞台,把法兰克的国势推向极盛,西欧中世纪初期的政治形势随之大为改观。在46年的统治期间,他发动了50多次战争。

公元800年左右法兰克的版图,已大体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西欧大陆统一于查理的权利之下。查理的赫赫武功重新激活了一度随罗马帝国一同消失的西欧一统的政治理念。罗马人从查理身上看到了统一、和平和稳定的前景,看到了罗马帝国的复兴,他们视查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查理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巩固他的大帝国,而且其卓越的内政管理才能使他作为一个大政治家而绝非一个武夫留名青史。然而帝国各地尚不存在有机的经济社会联系,部族纷杂、矛盾甚多,因而查理一死,国家很快就名存实亡。虽然如此,作为西欧最重要的封建国家,查理帝国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西欧封建制度,由此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基础。

查理帝国对欧洲后来的历史道路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史学家把欧洲之父的荣誉授予了查理曼。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合约,称《凡尔登合约》。它将加洛林帝国正式分成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中法兰克三部分。东、西法兰克在十世纪分别演变成德意志王国和法兰西王国。然而,拥有意大利半岛的中法兰克在中世纪却没有发展出一个名实相符的意大利国家,作为国家的意大利始于近代。

五世纪到六世纪之间的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不列颠的面貌。五世纪中叶开始,日耳曼人的几个分支,如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等从大陆渡海迁往不列颠,拉开了英国历史舞台上罗马军团退出后的第一幕——盎格鲁、萨克林时期。

至七世纪初,日耳曼人在岛上建有 大致七个主要国家,他们互相争雄,演出了小国争霸的一幕,其中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威塞克斯先后争雄,在七至九世纪各领风骚,形成交替称霸的历史局面。

九世纪威塞克斯扫平诸国,一时称霸全英,英吉利王国由此形成。威塞克斯称霸时期也是不列颠开始不断遭受北欧海盗的一支丹麦人的侵袭的时期,丹麦人擅长航海、勇猛骠悍,驾船而来,洗劫近海,威塞克斯著名国君阿尔夫雷德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教授 孟广林)“那么在英国封建政治史上,阿尔夫雷德是一个杰出的君主,阿尔夫雷德他在位的时代就是871年到901年,那么阿尔夫雷德在这方面对抵抗丹麦人对英格兰的入侵和占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么丹麦人在对英格兰进行掠夺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地占领了诺森布里亚、东央格里亚乃至英国的西南部地区。那么这些地区,丹麦人在占领这些地区以后,就在这儿定居下来,然后斯堪地那维亚的丹麦人还不断地向英格兰涌来。878年阿尔夫雷德率领的军队在阿丁根战役中重创丹麦人的军队,那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那么不久丹麦人的海盗船队又遭到了海上大风暴的袭击,大量的海盗船几乎是全军覆没,所以这样一来就迫使丹麦人在886年订立了条约,阿尔夫雷德迫使丹麦人在886年订立了条约,订立的条约就是划界而守,在泰晤士河以南的所有地区都归阿尔夫雷德所在的威塞克斯王国统治,而在北部和东部地区仍然让丹麦人居住下去。”

但是由于丹麦人仍不断从其占领区入侵,并于十世纪迫使麦西亚纳金求和。此后,在一个时期内成为英格兰人被普遍征收、交纳给丹麦人以维持和平的丹麦金。十一世纪下半叶,丹麦人克努特当了英格兰的国王,建起英国历史上一个丹麦人王朝。1042年以后,威塞克斯王朝重新掌权,但20多年后再次被外敌诺曼人征服。

在一些西方史学家的笔下,五至十一世纪的西欧是黑暗时代,不仅西欧的经济文化落后 而且国家也比较原始,当时根本不存在近代政治学意义上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侯国栋)“中世纪初期,西欧社会可以说是一片混乱,那么当时的国王、大贵族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不得不蓄养一批武装家丁。最初,这些主人是给这些家丁提供衣食装备,那么后来就赐给他们一块土地,这个土地就叫封土,那么接受土地的这些人就叫做封臣,授予土地的这个主人就是封君,这样封臣和封君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隶属关系,双方是互有权利和义务的。”

封臣效忠封君,同时在自己的封地上握有各项大权。封君保护封臣,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基于这种制度,整个西欧封建主阶级构成一个包含高底不同阶级的等级集团,按封建法理,国王位于等级的最高一级,是最高领主。

在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时代,王室的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领主掌握经济和政治大权,他们仅对其直接封君承担义务,即便是国王的直接封臣,也往往控制不了他的所有土地,当时一个公爵或伯爵的权势超过国王并不少见、也不奇怪,如法国早期的国王 其领地只有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地区,而诺曼底公爵、阿奎丹公爵和安茹伯爵等大贵族的领地却超过国王。尽管他们在法理上是国王的封臣,但实际权势却在国王之上,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各级领主都在为扩大权势或保卫领地挥箭舞刀。

史学家通常用领主、骑士和城堡,描述十一世纪以前西欧的社会政治面貌。城堡既是领主的军事要塞也是他们的住所,这些阴森森的高大建筑物不仅建在地势险要之处,也在平坦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在那些最混乱的年代,城堡中领主的卧室里还有他的战马和武器,时刻准备策马出战、冲锋陷阵。

时间推进到十一世纪以后,西欧的社会政治形势逐渐稳定下来,封建国家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国日渐步入各具特点的发展轨道。

英国和十世纪后期开启其封建国家历史的法国,先后开始了加强中央权力的进程。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不列颠,夺取英国王位,建立了比较强大的王国。威廉以后的几代英王继续推行强化王权的措施,但也不断遭到大贵族的抵抗,十三世纪后半期,英国国会形成,至此英国建立了等级君主制。

法国加强王权的斗争,到十三世纪末取得明显成效。此时法王已能控制法国大部分领土,其物质力量不是任何一个贵族所能比拟的。

1337至1453年,英法两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即百年战争。法国成为双方长年厮杀的战场,烽火经年,兵燹频生。严峻的挑战唤起了法兰西人民的危机意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贞德,在法国岌岌可危的时刻挺身而出。她面见法国王太子,请求速救被围困的奥尔良,她用自己的感如力和坚定的信念鼓舞群众勇抗强敌,并亲率人马成功解救了奥尔良。贞德最终被一个法国大封建主俘获,转交给英国人后被判处了火刑。贞德的不凡事迹说明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日渐增长,国家发展已开始具有民族基础。百年战争以法国获胜告终,战后王权进一步增强。虽然以后法国王权的发展道路颇为曲折,但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西欧最典型的绝对君主制。

英国在百年战争后爆发了残酷的内战,统治集团内部拼死较量的结果,是将都绎王朝推上政治舞台。新王朝的统治,将英国推进到绝对君主制阶段,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王权发展到了高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侯国栋)“可以这样讲,伊丽莎白女王也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她是英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位著名的国君,在英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她统治英国45年。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她的政绩,一是加强了专制王权;二是鼓励了英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三是给当时的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给予沉重打击,初步确立了英国在海上的优势。所以从以上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伊丽莎白可以说在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在政治家。”

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的国家发展道路。936年雄才大略的奥托继承王位,他兼采文武政策,制服了各大公爵,建立起一个比较强大的王权。随后奥托东征西讨,扩充疆土 961年奥托发兵南进,占领北意大利,第二年,罗马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为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诉说着一个梦想,它号称是加洛林帝国的直接继承者,要延续罗马帝国的荣耀,高举西欧一统的理想大旗。但事实上,神圣罗马帝国仅是个空名,而且作为帝国主体的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也不是政治上统一的国家。奥托以后的德国统治者没有继承 奥托建立的强大王权,却接过了他那扩张的政策,他们与法国就德法交界地盘反复争夺,同时向东扩张,侵占西斯拉夫人的土地。出兵意大利几乎成为几代德皇的国策,与此同时,德意志国内的政治格局日益复杂,皇权不断衰弱,诸侯日益强大,诸侯的领地向独立政治实体的方向迅速发展,结果整个德意志国家成为一盘散沙,分裂割据一直延续到近代。当英法王权加强、国家统一逐渐成为现实时,德国皇帝反而日益走向虚弱,诚如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论道“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8集 拜占廷帝国
在罗马尼亚的一座东正教教堂里,有一幅古老的壁画:风烟滚滚、战火连天,人们好象能听到炮声动地喊杀震天。画面表现的是1453年5月29日那场激烈的战斗,那是一场实力相关悬殊的战斗,6000守军面对的是20万人的攻城部队,后者是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中午时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旗帜插上了城楼,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了,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拜占廷帝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数百年后,学者们在大量文献中发现了这段尘封的历史,拜占廷帝国辉煌的岁月和灿烂的文化,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在欧洲中古时期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没有人自称为拜占廷人,也没有任何国家被称为拜占廷帝国呢?现在请与我们一起去发现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这个名称是十六世纪以后的学者们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而沿用古城拜占廷的名称。以便将她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相区别。

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人们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其疆域曾经囊括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其政治中心始终在君士坦丁堡。今天,沿伊斯坦布尔海岸高耸的残破城墙,无言地述说着她昔日的光荣,讲希腊语的地区构成了拜占廷帝国的主体,所以希腊语在七世纪以后成为是拜占廷的官方语言。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击败争霸对手李锡尼统一帝国后,下令在博斯普钽斯海峡西侧古希腊人建立的城市拜占廷兴建帝国东都新罗马,他亲自挑选城址,圈地设标。君士坦丁调集数万士兵、民工、模仿故都罗马兴建新都,同时将帝国政府迁往新罗马。当时,人们便将新罗马改称为君士坦丁堡。后来君士坦丁堡逐渐发展成为人口多达百万、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的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集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拜占廷帝国统治者为了能够在晚期罗马帝国普遍混乱和动荡中找到摆脱危机和维持统治的形式,自觉或不自学地进行多种社会改革的尝试,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成为其中突出的代表。

查士丁尼是君士坦丁的出色继承者,他于公元527年登上皇位。他励精图治,推行全面的社会税制改革,他还下令编撰了罗马民法大全。在有效地抵御了波斯人从帝国东面发动的入侵后,向西地中海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灭亡了汪达尔、东哥特这两个日耳曼人王国,使地中海几乎再度成为帝国的内海。

但是,拜占廷统治者企图在罗马帝国旧框架内建立新秩序的努力最终遭到失败,查士丁尼连年征战耗费掉大部分国力和人力,在他去世后,西亚、北非地区很快丧失。

将近半个世纪期间,拜占廷帝国内外交困、政变不断、外敌入侵、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公元610年,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希拉克略称帝,他于十月秋高气爽之时入主群士坦丁堡,揭开了拜占廷帝国历史新的篇章。

皇帝希拉克略面对处敌入侵、四面告急的形势,大胆突破陈规旧习,推行社会改革,在帝国东部地区首先施行军区制,加强各军区首脑、将军的职权,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缓解外敌入侵的危机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拜占廷帝国以农兵和小农为核心力量的农业得到发展,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库日益充盈,希拉克略就是凭借着东部军区提供的军力发动对波斯人的战争。

军区制改革为拜占廷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拜占廷帝国的国力在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 达到鼎盛。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志强)“马其顿王朝是在前几代王朝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它目前这种非常鼎盛的状态,一个是在它的经济上它继续推进了军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使得整个帝国在军区的发展上,特别是在小农的发展上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另外,在政治上,这个王朝空前的稳固,特别是王权得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的分裂势力斗争当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那么在内政方面取得的胜利,在对外方面就表现出在政治上、在战争方面、在对外扩张方面节节胜利,在这个时期,整个帝国的军队实际上,在周边地区取得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扩张,这就为它的内政的进一步的稳固,提供了一个基础,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王朝所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复兴运动,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马其顿文艺复兴。”

拜占廷帝国存在了1100多年,长期处在战争状态,她所有的近邻都曾在不同时期与她交过战并威胁到了她的生存。但每当最需要的时候,杰出的拜占廷领袖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并挽救这一生命力顽强的帝国,瓦西里二世就是这样的一个领袖。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志强)“瓦西里二世是拜占廷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皇帝,在拜占廷历史上大约有上百个皇帝,那么在这些皇帝当中,象君士坦丁一世、查士丁尼一世、希拉克略一世、瓦西里二世这都是非常突出的君主。那么作为一个君主,如何来评价他的好与坏,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史学问题,但是我们从他的业绩上看,可以看出来他实际上在拜占廷帝国这个时期的鼎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方面就是他可以放弃自己过去的那种贵族帝王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帝国的治理;另一方面他赋有非常杰出的军事天才,这一点是其他帝王很少具备的。那么从他即位真正自己掌权之后,他实际上把过去拜占廷历史上所达到的那些成果都很好的继承下来了,比如说军区制、比如说继续复兴拜占廷时期的这些文化、比如说整顿军备,那么在这些方面他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改革的成果,因此我们评价他主要是从他获得的成绩上来看。”

但是,曾经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国危亡形式的军区制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着大量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军区制下,大土地贵族日益强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中央集权抗衡,帝国还面临着许多其他考验。以农兵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加剧了拜占廷社会经济危机和军队兵源的枯竭,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凭借实力向朝廷发难甚至发动内战。

内部的分裂瓦解削弱了拜占廷帝国的实力,使君士坦丁堡强大的城防工事不敌数千西欧十字军骑士的攻击,该城于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拜占廷帝国没有能够再恢复元气。此后,流落在小亚细亚地区尼西亚城的拜占廷帝国朝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 重新夺取君士坦丁堡。但是,此时的拜占廷帝国政治四分五裂、中央集权瓦解、经济穷途末路、疆域不断缩小,沦为巴尔干地区的小国。到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拜占廷帝国走到了尽头。

深厚的古希腊文化底蕴,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和地中海地区多样性的文化环境,成为拜占廷文化发展的基础。拜占廷帝国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她占有国际商业的优势地位,工商活动极为活跃。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两洲,成为中古东西方贸易的各类商品集散地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欧洲的首富。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志强)“拜占廷的对外关系是非常活跃的,因为在地中海这一地区,拜占廷文化、经济、政治一直在中世纪期间是处于中心位置上。那么它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继承了罗马时代中国和西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的联系,那么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两汉时期就已经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发生了非常密切的人员、物质交流,那么到了拜占廷时期,实际上拜占廷被称之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说它是罗马帝国的东部,这个地区恰恰是处于和中国交往的有利的地方。从公元四世纪以后,拜占廷和中国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包括人员、技术、文化甚至包括游戏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拜占廷方面的资料和从中国古籍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的记载。”

(土耳其学者 塞罕·贡戈尔)“小亚细亚或称作安纳托利亚从很古老的年代开始,这一丝绸之路实际是许多条路形成的网,就直线看,中国与安纳托利亚这一地中海的主要港口。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土耳其,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沿途修建的漂亮的商队旅馆,这些十三世纪的建筑当时供商队停留之用,这些商队所携带的物品主要是产自中国的陶瓷、丝绸、纸张和许多其它商品,主要是纺织品。在回去的路上他们把金子运回东方,然而不仅仅是物品在东西方间的交换,还有观念、哲学、价值观念文化财产。”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志强)“从我们今天的视角去看历史,似乎感觉从中国到东地中海,并不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在古代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旅途。单程大体上需要4年的时间,如果双程就要8年的时间。有大量的史料证据表明,实际上在这个旅途当中要有大量的人员的损失,很多人实际上是有非常大的勇气去走这样一条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的进程当中,它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有从事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事经商的这种愿望,希望能够把远方的物资迅速地运到本地来。但是除了这种经济之外,实际上还有两国的当时的当权者的意愿,特别是中国的统治者,他们是希望把自己统治的权力能广博于天下。那么作为拜占廷的统治者,他们同样也希望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遥远的地区,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物质的交流、人员的交流已经加强了双方之间的理解,可是,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双方实际上理解的并不透,比如说像拜占廷人,他们认为中国人都可以活200岁,那么中国人认为所有的宝贝全部都来自于拜占廷,那么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但是他表明了一种良好的愿望,可以讲这种愿望是促使两大帝国之间人员、物质、文化以及各个方面的这种交往的持续不绝的这种动力。”

拜占廷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是圣索菲亚教堂,其宽广的大厅占地5000多平方米,巨大的半球形穹顶距离地面50多米高。这座高大的建筑由查士丁尼一世建造,作为一种生动的、具有国际性的标志,以反映拜占廷的强大,帝王和皇后狄奥多拉的威严。这一宠大的教堂及另外一些同时完成的耗资巨大的建筑给拜占廷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它的存在标志着拜占廷作为罗马帝国天然继承人的地位。这座六世纪的高大建筑至今耸立在伊斯坦布尔。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被重新命名为伊斯坦布尔。

作为圣智教堂的建筑奇迹,圣索菲亚教堂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命令下被改成了清真寺,并在广场四角修建了四座尖塔,也称叫拜塔。它代表的拜占廷式建筑风格,影响遍及欧洲和西亚,在西欧和俄罗斯发展出新的变种。镶嵌画在拜占廷时期也达到了颠峰。

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利安教堂,保存着六世纪拜占廷镶嵌画,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好的拜占廷镶嵌画代表作。

拜占廷人吸收了基督教和东方文化的精髓,这使得他们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注定将持续许多世纪。

基督教在拜占廷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专制皇权,任何有损于皇权的宗教活动都要遭到打击。

(土耳其学者 塞罕·贡戈尔)“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之间,在超过150年的时间里,在拜占廷帝国,即由拜占廷中央权力所控制的情况下,出现了毁坏教堂中所有肖像和偶像的现象。肖像和偶像作为古典时期和古典文化的遗产在基督教中继续保留,存在于古老的壁画和镶嵌画中,开始传输给人们教堂的知识、宗教的知识、福音书的故事以及耶稣和圣徒的生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只有少数人识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学习宗教的唯一途径。”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志强)“那么在经济上的这种不平衡,在政治上这种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必然引起世谷集团的仇恨,或者是从羡慕、嫉妒、发展到仇恨,这样的话就借着这样一个宗教内部的争论,发动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毁坏圣像运动,最终的结果实际上大家都看到实际上是把整个教会势力可以说是狠狠的打击了一下。”

(土耳其学者 塞罕·贡戈尔)“教会与王室间的最大一次权力之争开始了,皇帝下令毁坏教堂里的所有肖像和偶像,只有十字架的标志留下,他们拆掉毁坏了教堂里的所有偶像、肖像、绘画、壁画和镶嵌画,只留下十字架的标志。”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前,拜占廷文化像火炬一样照耀着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她一直处于当地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前列,保持其较高的水平,因此在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中古欧洲发挥了积极作用。

拜占廷文化自九世纪即开始直接促进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发展,她对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也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推动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衰落时期的拜占廷文化还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古典文明的素材,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注入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

拜占廷文化是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近现代欧洲文化的桥梁,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9集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每当人们看到现代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属于斯拉夫人的姓氏时,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斯拉夫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为何称之为斯拉夫?为何会产生如此众多、诸如柴科夫斯基、肖邦和托尔斯泰这样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溯斯拉夫人的历史。

现今生活在维斯瓦斯流域的人们都知道斯拉夫始祖的故事:据说,远古时代斯拉夫人的始祖名叫潘诺,他有三个儿子:列赫、捷克和罗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便告别家乡潘诺尼亚,出外闯荡。

列赫在西北地区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波兰人。

捷克则在西南部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捷克人。

罗斯到了北方,于是有了后来的俄罗斯人。

尽管关于斯拉夫起源的传说在斯拉夫各民族中不尽相同,但是,种种传说世世代代支持着斯拉夫人同祖同宗这一理念。

然而,最新考古学的材料却表明古代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在第聂伯河、维斯瓦河流域即今天的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当时也不叫作“斯拉夫人”而是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

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已经在史书中提到了维内德人,其中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最为著名。塔西佗提到的维内德人,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东南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斯克拉文人居住在西起萨瓦河、东到德涅斯特河、北抵维斯瓦河的地区。安特人在第涅伯河与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

公元六至七世纪,斯克拉文人发展迅速并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五至六世纪是一个尚武的时代,由于民族迁移引发的占端频繁,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部落同盟,开始对拜占廷进行掠夺。他们虽然武器落后,只有盾和标枪,但是,作战时勇猛顽强、灵活机智。在逃避敌人追赶时,潜入水中,嘴上衔根芦苇杆帮助呼吸令拜占廷人很头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随着外部世界对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了解愈深,那么维内德和安特人的称谓逐渐被斯拉夫所代替。那么斯拉夫是斯拉夫人的自我称谓,来源于斯拉夫语CΛOBΛ,即说话和语言的意思,那么斯拉夫就是斯拉夫人自认为相同的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斯拉夫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原来由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到了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已经分成了东、西和南三支,西部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萨莫位于今天的波希米亚,持续了大约35年,据说是由一个法兰克商人于623年建立的。

约在公元830年时,大致在原萨莫国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大莫拉维亚。西部斯拉夫人的另一个早期国家是波兰,该国初建于十世纪后期,史称大波兰公国。梅什科当选为大波公国的第一任大公。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国家是保加利亚王国,公元680年定都普利斯卡,国王是阿斯巴鲁斯。这个国家是由来自亚洲的突厥族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共同建立的,后保加尔人被斯拉夫人所同化。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是塞尔维亚王国,850年时建立,费拉斯蒂米尔为开国元勋。

与此同时,东部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起一个早期的封建国家,当代人称它为罗斯。罗斯最初可能是居住在罗斯河一带的古斯拉夫部落的总称,因罗斯河而得名。传说罗斯人的首领叫做基伊,他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的都城叫做基辅。到九世纪初几乎半数的东斯拉夫部落以基辅为中心实现了联合。此时,建立东斯拉夫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的参与,加快了国家的形成。东斯拉夫人称来自斯堪地那维亚的日尔曼部落为“瓦良格人”。

九世纪中叶,罗斯部落间互相争斗不休,最后大家都厌倦了,于是互相妥协,他们派代表渡海到瓦良格人那里,请他们来管理和统治。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接受邀请,到诺夫属罗德当了王公。加冕之后他把自己的亲信派到各地,向居民征收贡赋。留里克之后继承他的奥列格在882年南下征服基辅,并把统一国家的中心移到这里,这一年被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建国之年。

瓦良格人介入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管理方法带到了这块土地上,这是一种完全依赖贡赋的方法。这一时期罗斯对拜占廷的贸易和战争促进了罗斯本身经济的发展和拜占廷文化对罗斯的渗透。

十世纪末,在罗斯与拜占廷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便是罗斯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957年,基辅大公伊戈尔的贵孀奥丽加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访拜占廷皇帝。奥丽加的美丽使拜占廷皇帝一见倾心,他向奥丽加求婚,但奥丽加回答说,她还是一个异教徒,要成为基督徒还需要洗礼。洗礼后,通过引用基督教教义,她又巧妙地摆脱了婚姻。

奥丽加是接受基督教的第一个基辅大公,她还让自己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也皈依了基督教。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儿子费拉基米尔当上了基辅大公之后考虑将基督教作为国教。

涅斯托尔在《往年记事》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费拉基米尔专门派出了一个使团去考查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使团回来后向他报告说“伊斯兰教徒没有欢乐,还是禁酒主义者。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中,看不到荣耀等等。”费拉基米尔对伊斯兰教徒说,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他也拒绝了犹太教,因为他觉得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留在耶路撒冷。而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也有不足,它们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斋戒。相比较而言,一个使团成员说,拜占廷的东正教教堂里能见到人间罕见的光辉和壮丽。于是,费拉基米尔决定以基督教为罗斯国教,并娶拜占廷的安娜公主为妻。

拜占廷帝国信奉的基督教,主张政教合一。帝国皇帝就是最高政治首脑,也是最高的宗教首脑。教徒们被要求敬畏上帝同时崇拜大公。接收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共同的宗教把罗斯与拜占廷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大批拜占廷神父的到来和罗斯的基督教化过程,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在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以后,罗斯已经就被纳入欧洲文明之中。但是在1054年,基督教会发生东西教会的分裂以后,欧洲文明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使用拉丁文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随着拜占廷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大批到来,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廷的宗教艺术,到处建起了拜占廷风格的教堂。到十一世纪,众多葱头式的圆顶在罗斯的天空下金光闪闪。当时一个编年史家把基辅称为东方的饰物,君士坦丁堡的匹敌。

罗斯统一文字的使用也是与接受基督教密不可分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一种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文字所翻译和编撰的文献、以及宗教著作被引入罗斯,同时传入罗斯的还有标点符号,书写材料如兽皮纸、墨水、颜料的制造技术以及书籍的装订技术。这些都对罗斯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民族语言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用统一的文字后,罗斯人自己编写和创作的历史、宗教、政论、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

基辅罗斯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依照拜占廷的模式形成中央集权。基辅大公把土地分给封邑王公,对于大公之位的继承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因此到十二世纪时基辅罗斯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公国。

十一世纪中期以来,频繁不断的封建战争对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十字军东侵,引起世界贸易主干线的改道,又使罗斯特别是基辅丧失了往昔的有利地位。但对于罗斯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206年,在亚洲的腹地,一个蒙古国家诞生了,于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蒙古人的征服以最为迅猛和激烈的方式,突然登上了世界舞台。

1223年5月,蒙古军同罗斯军决战于卡尔卡河畔,结果罗斯人战败,蒙古人进军伏尔加河东岸。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侵入罗斯东北部,接着又占领费拉基米尔,并向诺夫哥罗德进军。1240年,率军攻占了基辅,并准备远征西欧。1242年远征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在捷克战败后,率军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金胀汗国,定都萨莱,从此开始了蒙古对罗斯长达240多年的统治。金胀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只保留各公国的封建政权,给各王公颁发封造,即治理公国的证书,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称臣纳贡,并负担军役。金帐汗自以为这样一来统治很得意,实际上,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蒙古入侵后,罗斯经济遭到了破坏,十四至十五世纪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逐渐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成为完成统一的中心。莫斯科周围农业发达,莫斯科河河运便利。在过境贸易中,不仅可以征收大批捐税,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成了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大公在领导罗斯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按照蒙古的方式发展其军事、税收、土地和政治制度。十四至十六世纪,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十四到十六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罗斯在莫斯科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加强了它的东方化趋势。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要求集中一切力量,于是形成了绝对服从君主和忠于东正教的信仰的社会意识,而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继承了金帐汗的绝对权力,而且还将全部领土或者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同时作为控制军事领导力量和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军工领地制和劳役制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终于成为对罗斯国家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达从金帐汗那里得到了费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册封,他一面贿赂讨好金帐汗以获取信任,一面用武力和征税削弱其他公国,他的那些继承者们也如法炮制,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势力不断增长。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罗斯最终摆脱了外族奴役的羁绊。

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此时,罗斯的疆界已是北达白海、南到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分支,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继位。1547年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0集 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公元七世纪初叶,阿拉伯人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了气势磅礴的征服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就摧毁了波斯帝国,重创拜占廷帝国,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那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加快,部落之间为争夺有限的水源、牧场和生存空间进行着连绵不断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外来侵略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和波斯的入侵,更加剧了危机。六至七世纪之交,在阿拉伯半岛,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尖锐激化,孕育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出现了,它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属古莱什部落的哈希姆氏族,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又称象年。穆罕默德的童年生活很不幸,幼年丧失父母,做过牧童,12岁开始随骆驼商队长途跋涉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经商。25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林聪)“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穆罕默德的精神感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岛上有着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多神教、偶像崇拜盛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们容易思考天、地、神、人这种关系,崇拜月亮、星星、水源、祖先。穆罕默德提出的一神论对解决当时的队拉伯半岛上出现的部落之间的这种混乱和血亲复仇等等,对结束这样一种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早年的经历使他见多识广,也养成了乐观豪爽、慷慨仁慈、坚忍不拔的性格。不久,穆罕默德与赫蒂彻结婚,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社会与人生,他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里静思默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宣称,安拉派天使宣告他为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由此产生。

穆罕默德传教初期,信徒很少,大多属于贫苦阶层的人和奴隶,他们成为信主独一的首批穆斯林。当时,古莱什部落倭玛亚氏族的贵族,是麦加最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代表人物是艾卜·苏福扬。这些人担心宣传伊斯兰教会贬低传统的部落神,会破坏麦加这个神圣的宗教中心的地位,会影响他们从朝觐及集市贸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害怕穆罕默德提出的教义和伦理道德观念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很快,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教活动遭到残酷打击。伊斯兰教处于被扼杀的危险境地。穆罕默德为躲避迫害,决定迁往麦加北部的叶斯里卜城。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抵达叶斯里卜,叶斯里卜改名麦地那,意思是先知之城,这一年被定为回历的纪元,这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穆罕默德从一个麦加的普通市民和商人转变为麦地那公认的领袖。在麦地那,穆罕默德创建了乌玛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权,真主是最高权威,穆罕默德以真主的名义行使职权。乌玛的建立打破了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并号召应服从真主及其使者,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以教胞和睦代替血亲复仇,同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和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过多次较量,麦加贵族终于接受了伊斯兰教。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进入麦加城,捣毁克尔白神庙中的偶像,只把一块玄石作为圣物保留下来。不久,阿拉伯半岛各个部落纷纷派遣代表团觐见先知穆罕默德,表示愿意抛弃偶像崇拜、皈依伊斯兰教,由此,阿拉伯人开始向着统一的道路迈进。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圣战的不断展开,阿拉伯人便心统治民族的姿态登上了中东的历史舞台,古老的中东跨入了崭新的时代。之后不久,这个阿拉伯荒岛好像着了魔一样,突然变成了英雄的苗圃,以哈立德为代表的大将们在伊拉克、波斯、叙利亚和埃及各战役中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可以跟汉尼拔·亚历山大和拿破化的战果媲美。

当阿拉伯人开始崛起时,北方的强邻波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却在长期的互相厮杀中势力衰微。哈里发一词的意思是穆罕默德的继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出现了四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欧美尔、欧斯曼和阿里,他们相继掌管宗教、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达29年之久。除欧美尔外,都是经过协商选举产生的,伊斯兰教日益受到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林聪)“这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呢,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处于部落制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一个部落就是一支军队,每一个部落民都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部落民自幼习武、骁勇善战;第二点呢,是分享战利品的刺激,古老经规定,在作战中获得的战利品,五分之四是分给前方的战士,五分之一是分给后方的,那么这种政策对前方作战的将士,是很大的鼓舞;第三点呢就是为主道而战的这种精神,根据古兰经,为主道而战可以升入天堂,所以在战场上穆斯林们作战常常是勇往直前。”

在圣战的旗帜下,在分享战利品的鼓励下,穆斯林如同潮水般涌出阿拉伯半岛,涌向周围地区。征服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叙利亚,在阿拉伯人眼中,这里到处是牛奶、蜂蜜,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令人神往。

638年,享誉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和名将阿慕尔指挥穆斯林军,大败拜占廷军,占领整个叙利亚。

接着,阿慕尔又把扩张浪潮推向素有拜占廷帝国的粮仓之称的埃及。642年,他兵抵亚历山大城,拜占廷军败走。亚历山大城是穆斯林征服的最大的城市,久居半岛的阿拉伯人从未见过如此精美壮观的宫殿、教堂,巍然屹立的灯塔,以及蜚声世界的恺撒庙、方尖碑等。占领埃及后,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利比亚和突尼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林聪)“在征服活动中,穆斯林往往在攻打一个地方的时候,给对方做出三种选择:凡是直接皈依伊斯兰教的,那么就可以享受穆斯林的待遇,就可以免除人丁税、土地税;如果要立约投降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到穆斯林的保护,自己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必须要缴人丁税、缴土地税,不过这个税比起在波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那个税轻得多;既不皈依伊斯兰教也不立约投降,这种情况下呢才进行武力讨伐。”

拜占廷帝国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的同时,千年古国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猛攻下也岌岌可危。637年5月,两军在嘎底西叶决战,波斯军战败。无数奇珍异宝成为征服者的战利品,651年,波斯帝国灭亡。

伊斯兰教强大的感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他们士气高昂,加上对被征服地区采取的轻赋政策和宗教宽容政策,从而争取了不少入教者。仅仅20余年,不仅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而且将势力扩展到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

公元661年,倭玛亚王朝创立,定都大马士革。王朝采用世袭制,传们14代哈里发,历时89年。倭玛亚王朝的创始人穆阿威叶出生于古莱什部落倭玛亚氏族,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曾说,用鞭子就可以得到的地方,我不用宝剑;用舌头就可以得到的地方,我不用鞭子。他创建的阿拉伯正规军多线出击。东方战场上,穆斯林两路大军,一路指向印度,一路指向中亚,以税不可挡之势相继征服了基尔河流域,占领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其势力直达中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大军所经之处,伊斯兰教广为传播,大大加快了这些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

北非和西班牙战场上,穆斯林军击败了罗马人,征服柏柏尔人,席卷整个马格里布。

711年,塔里克率远征军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登陆后又长驱直入,攻占西哥特首都托莱多,推翻西哥特王国。之后,阿拉伯人又北上越过比利牛斯山攻入法兰西境内,遭到法兰克人的顽强抵抗。

732年图尔战役中,阿拉伯轻骑兵被法兰克重装步兵击败,图尔成为阿拉伯人北进的极限。

至八世纪上半叶,一个阿拉伯大帝国最终形成,其疆域远远超过极盛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与雄居东方的大唐帝国相比。

在这庞大的帝国境内,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倭玛亚王朝仿效拜占廷,设部务大臣,对各地实行分省治理,各省总督由哈里发任命,帝国还建邮政局、设驿站、配良马,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马立克在位时,下令统一文字、币制,以阿拉伯文为官方通用文字,这些开明的举措,加速了阿拉伯语化和伊斯兰化进程。

倭玛亚王朝的盛极而衰,原因是皇室贵族的穷奢极欲和专制压迫,这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忿恨。什叶派人、阿拔斯人和波斯呼罗珊人三股势力的联盟摧毁了倭玛亚王朝的根基。750年倭玛亚王朝灭亡。

阿拔斯王朝始建于750年,灭于1258年,历经500余年、37代哈里发。以曼苏尔、哈伦·拉希德和麦蒙三位哈里发最为著称。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史上的鼎盛时期,与以前不同的是,阿拔斯王朝时代,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因素,绝大多数哈里发的身上,流淌着异族人的血液,国家军政大权常常操纵在异族人手中。阿拔斯王朝的前10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

751年,在今天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达罗斯同大唐帝国交战结果击败唐将高仙芝,随高仙芝西行的杜环,被阿拉伯人俘虏后,在巴格达一带居住了11年,还撰写了《经行记》一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伊斯兰教的仪式和教规,描述了阿拔斯王朝初期的繁荣景象。另一些被俘的士兵是唐王朝从民间征来的造纸工匠,从此,中国的造纸术开始西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

曼苏尔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缔造者,他采取开明、宽容政策,允许非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思想、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存在,为阿拉伯民族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提供了条件。

建都巴格达后政治中心东移,伊拉克取代了叙利亚,成为哈里发国家的中心。东方古老的传统特别是波斯文化,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拔斯王朝的典章制度,无不打上了波斯化的烙印。

阿拔斯王朝的前期,帝国经济实力雄厚,手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的规模及其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中国的水、陆贸易十分活跃,其中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新疆取道中亚、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到地中海东岸。漫漫长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队络绎不绝,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商队穿梭往来,驼铃声不绝于耳。

从九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走向衰落。第8任哈里发在阿拉伯和波斯军之外建立了一支以突厥人为主体的近卫军,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以后,出现了突厥军人当政,哈里发大权旁落的局面。有两任哈里发甚至被挖掉眼睛,沦落为街头乞丐。王朝后期,地方势力割据为王,出现了大大小小独立和半独立的王朝,尤其是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和西班牙的后倭玛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势不两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林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加剧了基督教世界跟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也加剧了它们的对立,这是伊斯兰世界跟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对立,也激起了广大穆斯林这种宗教情感。所以当时萨拉丁在反击十字军东侵的时候,提的口号就是保卫伊斯兰。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就是加速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衰落。”

十字军东侵沉重打击了阿拔斯王朝,此后,蒙古人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末代哈里发被马踏死,阿拔斯王朝灭亡。蒙古人攻克巴格达后,伊斯兰世界处于历史上最困窘的时期。西班牙穆斯林虽经顽强拼斗,最终仍退出了安达卢西亚,只有埃及阻止住了蒙古人和十字军的入侵,而勉强保存着伊斯兰帝国文明的余辉。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1453年,奥斯曼人攻克君士坦丁堡,现称为伊斯坦布尔,实现了穆斯林数世纪以来的夙愿,并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他们继续扩张,控制了北非、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地区。到十六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从多瑙河的布达佩斯至尼罗河的阿斯旺,从幼发拉底河和伊朗中部至阿拉伯半岛南部,形成地跨亚、非、欧的幅原辽阔的伊斯兰大帝国。

然而十六世纪末,欧洲群雄并起,奥斯曼帝国却走向衰落。当这个庞大的帝国步入近代时,面对欧洲列强的扩张和进攻已无力召架,沦为西亚病夫,而帝国的衰落也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衰落。

圣训中说,求学乃我男女穆民之天职,知识是我们沙漠中的朋友,它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帮助我们度过苦难。

(伊朗古籍学家 巴罗姆·埃·朗克)“穆罕默德说,去学习知识吧,即便是远在中国。在过去中国是很遥远的地方,然而穆罕默德说,你们应该去寻找科学,即便是远在中国。”

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繁荣,而历代哈里发重视知识,奖掖科学的政策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830年,哈里发麦蒙创办著名的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不惜重金延聘人才,著名翻译家侯奈因是景教徒学者,被任命为馆长,他翻译的著作麦蒙胧按照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相酬谢,于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印度、波斯、希腊典籍纷纷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丰富的科学知识、文化思想一经阿拉伯人的消化、吸收、发明、创造,便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沟通了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11

帖子

7567

积分

游客

积分
7567
发表于 2010-2-23 14: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想看看什么内容,一看后面那么长,就不敢看了,担心一旦看上兴趣又没有那个耐心看完,还是不看为好::22:。
不知大海看完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5: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友 于 2010-2-23 14:56 写道:
本想看看什么内容,一看后面那么长,就不敢看了,担心一旦看上兴趣又没有那个耐心看完,还是不看为好::22:。
不知大海看完没有?

嗯,我是看视频,已经看完40集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08: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集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延至文艺复兴早期。中世纪的生活首先体现在将政治、军事、经济权力结合为一体的封建等级制、以农奴制为典型的对劳动力的人身束缚、罗马教会的巨大影响。在其盛期开始出现了一些缓慢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随着商业发达、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逐步增长而加快。

城堡是西欧中世纪国王、公爵、伯爵等大贵族的大本营。中世纪是王权、教权、贵族领主权鼎立,混战频仍的世纪。城堡的首要职能是军事防卫,此外它还是贵族的管理中心,设有治安、司法和税收等官署。出于军事需要,城堡多建于战略要地,如高地、港口、山道、河叉等。城堡一般都在城市,一方面因为许多城堡是在城市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因为城堡建立后,商人们趋之若鹜,在城堡周围就逐渐形成了城市。一但战争来临,城堡也是市民的避难所。

初期的城堡都是土堡,伴随着建筑技术的革命,城堡变成了石体结构。城墙通常高30到40英尺,下有深沟,有的沟中注水。城墙上建有塔楼,驻弓箭手矢射,塔楼之间距离不超过一箭之遥,即二百英尺,以保证全部防线都在射程之内。外人需走过吊桥才能接近城门。此外城堡还有多个小旁门,供守军出击之用。城堡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内堡,它是堡主的住所,内堡还设有一圈高大的围墙,以备外墙失守后据守。这个时期,城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经得住敌军的长期围困。因此,城墙内除住房外,还有各种生活设施,如粮仓、磨坊、厨房、面包房、酿酒坊、铁匠铺、马厩、教堂等一应俱全。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刘新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家庭这个概念和我们今天中国人所理解的是有区别的,英文family这个词它是从拉丁文来的,从古罗马那个时期,家庭或者family这个词的拉丁文原形它指的是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的人,那么在这里生活的主人的家庭,主人的亲属甚至主人的奴隶都属于家庭成员。在中世纪,这个家庭概念基本上是从罗马那里沿袭下来的,它指的是几代同堂的一个家族,还包括他们的一些亲属、甚至远亲,同时也包括他们的仆人,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家庭是一个核心家庭有很大的不同。”

堡主的家庭规模在50到100人之间。卫士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役的骑士,另一类为出身无地农民和城市劳动阶层的雇佣步军,有的城堡有少量雇佣骑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刘新成)“骑士,在当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当时西欧实行封土制,所谓封土就是这个土地的占有者把一块土地分封出去,领受这块土地的人作为代价,要为分封土地的这个主人服一定的义务,所谓骑士是一种领受封土的人,他要为领主服军役,在服军役的时候他要自备马匹、自备武装所以称为骑士。骑士应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里贵族的一部分,是属于贵族的最下层。”

雇工包括从火夫到技术工匠的众多服务于骑士和卫兵的人,此外还有若干司职教堂的僧侣,他们均受雇于堡主。

城堡中各阶层生活方式差异甚大,堡主全家住在内堡,内堡有自来水供应。多数贵族在用厚布垫包裹的大木桶里洗澡。十三世纪的一些豪华内堡已建有浴室,配有冷热水箱。

内堡用餐程序十分复杂,主人之外最重要的位置留给宗教显贵和其他重要客人。就餐的规矩也很多,一份十三世纪行为守则上写道:在指定的座位落座,不要把沾过自己嘴的食物放回木盘,不许用手动耳鼻,尽量克制打嗝等等。贵族家饭菜品种丰富,主食除面包外偶有蛋糕,酒是每餐必备的,以葡萄酒和啤酒为主。

贵族不从事任何体力劳动,连洗脚、穿衣都有人伺候。冬天,仆人要把衣服在炉火旁先烤一下再给主人穿上,仆人的生活不见得比农夫们疲惫枯燥的劳动好。贵族的生活有时也很繁忙,迎来送往占去他们大量的时间,因为当时没有商业饭店,出门只能投亲靠友,管理家产也会耗费他们的精力。

册封仪式很庄重,通常在户外进行,鼓手乐队也前来助兴。被册封的年轻人,在履行必要宗教仪式之后,身着盛装,骑骏马进入现场,换上一套闪闪发光的甲胄,然后向一具假人发起冲击,仪式结束后,举行盛大宴会和舞会。

比武大会的另一个特色是两组骑士进行一场模拟战争,人数有时达到数百。

狩猎分犬猎与鹰猎两种,在贵族中很流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刘新成)“骑士之爱,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种没有性爱的爱情,之所以在当时出现一种现象,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基督教统治的社会,‘性’被认为是一种很龌龊的事情,所以感情当中是不应该夹杂着性的,这样,特别是贵族当中,他们的感情发展就要排斥性的因素,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所谓骑士之爱;第二个原因,在当时贵族阶层当中联姻有很大的政治色彩,其次要考虑到经济上门当户对,真正有感情的婚姻是为数极少的,这样,在贵族当中我们所说的婚外恋,就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另外,骑士之爱还特别强调,骑士对于妇人的一种绝对的服从,这是把骑士的那种慷慨献身的精神和这种变形的爱情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形式。我觉得骑士之爱,它是对当时那样一种感情压抑、性压抑的形式下,一种感情上的发泄。”

总之,城堡只对贵族来说才是天堂,但这也只限于和平时期。而中世纪的农村生活,是一种在生死线上的挣扎。

西欧中世纪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

一个中等村庄占地两千英亩左右,人口500到600人,为方便管理,中世纪的封建主把其领地分成若干庄园,村里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是领主的佃户。佃户身份有自由与不自由之分,前者称为自由农民,后者称为农奴,他们跟封建主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对领主承担的义务不同,此外农奴还受到种种限制。

一个村庄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农田和村落。农田一般都分为三块大田,一块播种以小麦为主的冬季作物,一块播种以大麦、燕麦和豆类为主的春季作物,还有一块休耕,各块大田的用途每年轮换。村落是村民居住的地区,一般位于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段,如大路旁,村落的房屋建筑杂乱无章,多数农家住简陋的木屋,直到十三世纪农家住房中,才出现石体建筑。农宅一般还包括前、后院各一个,种植果蔬、蓄养家畜、家禽。

宗教方面,许多村庄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教区,领主出资修建一个小教堂,由领主指定的教区长主持,教区长的圣俸来自领主授予的财富、村民交纳的什一税和他主持婚礼、葬礼、忏悔礼等仪式时收取的实物捐赠。小教堂不备座位,教友们只能站立或坐在地板上。教区长住在小教堂隔壁,虽然教会要求所有教士独身,虽然乡村的教区长也宣誓不娶,但他们并不遵守诺言,几乎人人都要娶妻诞子,更有甚者,还公开养情人。

各村都有公共磨坊,归领主所有,各户必须自费到那里去磨面,磨坊收入上交领主。

村庄周围有一定面积的草地,用作牧场,各户使用牧场的权利和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中世纪的村庄布局杂乱,道路坑洼不平、气味难闻,各种动物和人类的声音直到夜晚才会消歇。采光靠门窗,窗很小,以便保暖,夜间用木窗板关闭。照明依靠蜡烛和炉火,燃料以木柴或泥炭为主,因为没有烟囱设备,室内通常烟熏火燎。

庄园主与普通村民在饮食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消费大量肉食,后者以面包、浓汤、麦片粥和淡啤酒为主,中等农民家庭偶有奶制品食用。大多数农民食不裹腹、生活艰难。农民吃饭时不是坐在桌旁,而是把碗放在腿上,他们在大木桶里洗澡,为了省事,常常一家人共用一桶水。没有床,地面铺上装有青麦秆、芦苇或干草的垫子就是他们睡卧之处。

大多数家庭养鸡和猪,但出售肉蛋多用于支付地租。

春夏两季蔬菜丰富,主要水果品种是苹果、梨和樱桃。水果通常水煮后才食用,生吃水果被认为不利于健康。

中世纪农民饮食最缺的是蛋白质,其次是类脂化合物、钙和多种维生素。

中世纪的文学作品,经常谈及人们对美食的向往,说明当时是一个普遍饥饿的时代。

中世纪的农民有悲哀也有欢笑,一年中有一些宗教节日,在这一天,他们有肉和蛋糕吃,有啤酒喝,可以跳舞,可以玩瞎子摸鱼。斗鸡是最吸引人的节目,喝酒是最普遍的消遣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刘新成)“中世纪的人对生死问题并不像今天看得这么严重,应该说他们看得比较谈,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中世纪的时候死婴率非常高,新生儿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活不到十五岁以上,所以他们经常看到死亡,认为死亡是很自然发生的一件事情;第二个原因就是基督教认为现世是不值得重视的,值得重视的是来世,所以他们把此生看得并不是很重要,所以他们就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谈,他们真正感到恐怖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后下地狱。”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中国古代封建城市不同。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初建时,并不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是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刘新成)“在当时,城市的发展是和它贸易的活跃程度相关的,贸易越活跃,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城市的规模就越大。一般而言,从事国际贸易的城市要比地方贸易的城市规模要大,而从事国际贸易的城市,一般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因为当时的运输主要靠水路交通。”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都可以称为移民城市,因为它们最初都是方圆二三十英里内乡村移民的聚居点,而像巴黎那样的大城市,在发展起来之后,其移民可能来自遥远的诺曼底、英国、荷兰、德意志、甚至意大利。城市对农奴尤具吸引,被束缚于庄园的他们只要逃往城市,并在那里连续生活一年零一天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了。

到1200年,西欧已有许多城市,但大小不一。有些小城镇居民不足500人,但许多当今著名城市如巴黎、费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在十二世纪人口已达两万五千人。直至十四世纪早期,这些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五万,有的城市比如佛罗伦萨甚至达到十万。但是不管城市人口如何发展,它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整个中世纪从来没有超过10%。

城市社会分成上、中、下三个阶层,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上层包括:富商、重要行政官员和住在城里的乡村贵族;中层则以小业主为主,包括手工工匠和小商人;城市下层是受雇于手工业作坊的帮工和学徒以及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苦力。从纳税金额来看,城市上层与下层的收入差距在150倍以上。豪不奇怪,苦力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生活工作都没有保证,许多人以富商赞助的宗教慈善机构为最后的寄身之所。

普通民房沿街而建,木结构、长方型,高三层,每层都纵向一分为二,致使房间宽度只有20到30英尺或更窄。门窗是木制的,关窗使用木窗板。由于木头材料过多,而烟囱设备又不完善,所以时常发生火灾。

富商住房明显比普通市民高级,不仅宽敞高大、地基坚实,而且主体用石材,其它的区别在于窗户镶玻璃、房顶铺铅铁。有的富商住宅更自成一体,四周建房,圈起一个很大的院落。

尽管贫富悬殊,但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不分贫民区与富人区。街区按行业划分,比如皮匠街、盔甲街、木梯街等等。城市街道狭窄崎岖,睛天尘土飞扬、雨后道路泥泞,家禽家畜穿梭于车辆行旅之间,交通一片混乱。

尽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室外简易厕所,粪便定期拉到郊外指定地点处理,但垃圾废物都倾倒在街上,以致街面上臭气熏天。一位十二世纪的旅人写道,长期生活在臭气中的人会失去嗅觉。

除家庭铺面外,较大城市设有公共室内和室外市场,市场内按商品类别分为不同专卖区,如面包区、面粉区、肉食区等,残次商品也有专门的出售区域。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教堂和主修道院,巴黎圣母院,其高大宏伟远远超过同样坐落在巴黎的王宫,这似乎在提示人们,上帝比国王更伟大。教堂庭院通常是本市的墓场,中世纪的人可能因为相信来世,敢于正视死亡。墓地常常成为公众聚会的场所,游商活跃的地段和夜间妓女出没的地方。

中世纪城市的社团组织主要有两个:教区和行会。大城市常常按地理位置划分若干教区,每个教区拥有信徒数百人,各教区长负责管理各种有关精神生活的事务。行会是同行业手工业业主的组织,行会的宗旨是保护业主利益、防止竞争。

中世纪是一个缓慢变化的时代,但从十二世纪起,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科技工艺、思想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流动和自治市镇、城市国家的兴起,并吸收了西欧之外的文化、科技成就。正是中世纪晚期社会和政治氛围带来了随后的文艺复兴的发展。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12 18:3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